“正是如此!如今英国公与成国公皆已成老将,这二位正值壮年,以后御北敌、控沙场之事,更多依靠他们二位呢!”
虽然事情还并未发生,可是一想到那样的情形,大臣们就觉得接受不了,如此肱骨折损了,大明对蒙古势力,胜算更小了。
已经有暴怒的武将忍不住道:
“这都是那阉狗干的好事!若不是他撤军时胡乱指挥,却对后方瓦剌军情丝毫不知,何至于二位将军毫无准备地应敌,最后全军覆没?”
一句话,瞬间将武将们的怒火给挑了起来。
明朝有太监建军制度,太监平日里不在行伍中待着,出征时,便要代表皇帝和朝廷来监军。可太监大多是不通文墨之人,先前都是干着伺候人的活计的,突然参与到兵政之事中,便是外行指导内行,没少让大大小小的将领们受气。
比如之前提到的郭敬,若不是他胡乱指挥,阳和之战也不会败得如此惨烈,可他自己却躲在草丛中逃脱了,让守城的将士们送了命。
“阉狗不除,大明难兴!”
“奸宦误事!奸宦误国啊!”
“这三千营折损如此严重的话,想要重建,怕也是难复精兵能将之荣光与强悍了,太宗皇帝一手创立的三大营,一下子折了一个腿!”
“王阉狗!你如何去面见太宗皇帝!如何去见仁宗宣宗二位先皇?!”
这话是借着骂王振的名头,指桑骂槐地指责皇帝。
毕竟要去面见列祖列宗的是皇帝;而且到了那时候,必然是皇帝钦点了名,吴克忠吴克勤才能率三千营的三万人迎敌。
武将们不敢直接指着皇帝的鼻子骂,但拐弯抹角地骂皇帝的胆色,他们还是有的。如果能就此把皇帝骂醒,也是尽臣子本分。
武将们越骂越难听,吴氏兄弟的脸色也越来越不好看,他们兄弟今天可是被人当枪使了。
第16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16)
做过好几次监军的太监刘僧,见武将们竟然骂到皇帝头上了,便觉得这是刷皇帝好感的好机会,更是天赐的抢王振风头的良机,立马就蹦出来道:“将军们,瓦罐离不得井边破,各位都是战场上杀出来的,知道战场形势复杂。两位吴将军的牺牲,也不能全是谁一人的错吧?天幕可是说了,一路行军,军士疲惫,粮草接济不上,军心大乱,如此迎敌,想得胜也难啊!”
刘僧仗着自己监军过几次,和这些武将们还有些熟悉,便跑出来说和,这样既帮皇帝圆了脸面,又给了武将们台阶下,想要两边都讨好。
只可惜,他的小算盘,被在场的人都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并不愿意给他抬轿。武将们依旧嚷嚷道:“军士疲惫是谁乱改行军路线造成的?”
“粮草接续不上,不也是王振做总监军失职?”
“行军途中,不用斥候不用夜不收,如何探得敌情,加以应变?”
“僧保太监①还是多读几本兵书,好歹学会了纸上谈兵再来与我等分辩!”
武将们没有直接骂皇帝,骂的是王振,刘僧也不能戳破了这事,不然王振背着的黑锅,就被他亲手送到了皇帝身上了。
刘僧顿时口舌错乱,被武将们怼得节节败退。武将们文墨上不如文臣们精进,雄辩上也比不得,但他们嗓门大,占住了理。更何况群情激奋时,与群体抗辩吵架是最为不明智的。
气急之下,刘僧忙看向关系较为亲近的成国公朱勇,用眼神向他求援。
朱勇见皇帝面色晦暗不明,再吵下去吃亏的也是武将们,便顺道卖刘僧一个面子,清了清嗓子,大声喝道:“够了!此时是御前,吵成这样像什么话?陛下还未发话,尔等怎能如此喧哗!?”
武将们这才带着不满渐渐歇了声,嘟嘟囔囔地放过了刘僧。
朱元璋默默地观望着,便看到了武将和文臣一样,都对宦官们极为不满。
能让文官武将都万分嫌恶,除了利益冲突之故,必然与太监们平日行事张扬跋扈有关。
只是朱元璋没想到,太监不仅能插手政事,甚至还能当上监军了。
打了一辈子仗的朱元璋,能够想象军中有个阉人指手画脚时,会有多令人头疼。不曾想,这法子,竟然是老四朱棣搞出来的②。
朱元璋忍不住啊呀一声,气得直拍脑门子:老四文治武功都颇有建树,怎的给后世留下如此大的一个隐患?这帮子阉人,最不可信了,只能留在身边当个奴仆,切不可给予权位。老四给了监军之职,养大了宦官们的胃口,助长了他们的气焰,也难怪如今阉宦们如此嚣张。
看来,回头要多了解了解老四做的那些事,得给他修补修补烂摊子,谁叫自己是他爹呢?朱元璋无奈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