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芳看了看亲爹,又看了看兄长,忍不住道:“当太子有那么重要么?”
武惠妃是为了让儿子当太子,才陷害三个皇子的,结果自己也吓死了,真是自食恶果。
赵匡胤抿嘴不发一言,他其实也想问问弟弟,当皇帝那么重要么?
赵德昭见赵匡胤没说话,思索了一会儿,才道:“有些人会觉得很重要,有些人不会觉得。”
赵匡胤突然问:“昭儿,你觉得呢?当太子重要么?想当太子么?”
赵德昭顿时脑中一片空白,僵坐在那里,嘴张了张,不知该说什么好。
这是道送命题!
见大儿子不敢说,赵匡胤转而问赵德芳。
赵德芳瑟缩了一下,声音也小了许多:“我……我不知道!我只觉得当太子好危险,而且将来还要当皇帝,好累!不说别人,就说父皇您,已经很久没这样和我们兄弟聊天说话啦!我和阿兄常担心你国事又多,还要挤时间看书,又喝那么多酒,身体不知道撑不撑得住。”
赵匡胤听得出这是小儿子的肺腑之言。
他伸手摸了摸儿子的头,又看了看刚刚还紧张地看着弟弟的大儿子,另一只手也摸了摸赵德昭。
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二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露出一个如释重负的表情。
赵匡胤当然想把皇位传给儿子,可是他也知道,这打下的江山,弟弟赵光义也功劳不小,赵光义在自己的死都没搞清楚的情况下,直接上位当皇帝,就因为朝中的人服他,可自己两个儿子太年轻,资历和功绩都太少,压不住底下那帮人。
但不管如何难,赵匡胤也下定了决心,要把儿子推上皇位。如果不是他们之中一人当皇帝,在赵光义上位后,两个孩子都逃不过一个死。
面上看,两个孩子的死和赵光义没直接联系,可赵匡胤浸淫权力那么多年,再加上本就疑心重,即便没证据,他也有八成肯定,自己和两个儿子的死,都是弟弟赵光义搞的鬼。
为了保住两个孩子的命,也为了大宋的传承,不让大宋成为历史上最弱鸡最怂的王朝,赵匡胤都得压制赵光义,将两个孩子扶上来。
想到此,再喝茶时,虽然依旧觉得淡,赵匡胤也不觉得酒有多好喝了。
朱元璋捂着胸口叹气连连:“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啊!李隆基因为自己一点疑心就杀掉太子,而我的标儿,老天爷怎么就那么狠,给我收了去呢?”
朱棣的嘴努了努,最终还是没说什么,伸手拍了拍老父亲的手。
想到朱标,哪怕去后世待了三年多,回来也大半年了,朱元璋依旧觉得心痛不已,眼里冒出了浑浊的泪花来。
朱棣忙掏了手绢出来,双手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轻叹了口气,道:“我失态了。”
朱棣摇头:“父皇爱子心切,儿臣当了父亲以后,也能体会一二,所以能理解您的心情。更何况,儿臣也十分想念大哥,如果大哥还在,许多事他便能帮您分担,父皇不必那么劳累,儿臣也不必忧心。”
朱元璋点了点头,叹道:“在我心中,标儿可谓是天下第一太子,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太子能像他这般优秀出众,能像他这般天纵英才。他那么突然地没了,我的心像是被挖掉了一样……”
朱棣听到朱元璋这剖心之语,也忍不住眼睛发酸,微微湿润:“大哥当得起天下第一太子的美誉。儿臣幼时,也得到过大哥的颇多照拂与指导。大哥的早逝,不仅是父皇失去了最好的儿子,儿臣失去了最敬重的大哥,也是我们大明,损失了最重要最好的继承人,于国于家,都是损失惨重。”
朱标在时,朱棣还真未曾生出过当皇帝的心思。年少时,哪怕知道父亲对大哥和对其他兄弟不一样,众兄弟也无法生出嫉妒之心,只因大哥朱标当得起这一切。
父子二人,被李隆基杀太子李瑛等三人一事,勾起了对朱标的种种回忆,忍不住对坐哭了一场。
说起太子,玄烨也忍不住一声长叹,太子胤礽已经被他圈禁了,正如天幕所说,即便是胤礽心术不正想造反,他也舍不得杀,只是将他囚禁了起来。
可是玄烨想不通,自己精心养育的太子,从小就带在身边教养、寄予厚望的太子,怎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太子胤礽的结局,给康熙造成的心理创伤,即便是有十几个优秀出众的儿子,也无法抹平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