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并非治世之能臣,可都是一代有为帝王呐。
也不知晓李世民是否会痛快地承认。
思绪至此,只听得李世民轻笑一声,睨了刘文静一眼,自顾自一杯酒下肚,这才慢慢道:“你又怎知没有这样的人?”
他果然从一开始就是冲着皇位去的,什么太子之位,估计都没被人放在眼里过。
刘文静一乐,随即沉吟片刻,指节轻叩地面:“李密欲谋洛阳,皇帝远居江都。”
“关中空虚,我为晋阳县令多年,深知此地豪强,平日里多有往来。”
“我若振臂一呼,十万军队如探囊取物。”
“介时,两厢士兵合集,何愁大业不成?”
刘文静此言正是在暗暗表示,自己乃一方地头蛇,身后与晋阳大批豪强利益纠葛颇深,要李世民告知李渊,好生掂量掂量他的分量。
李世民自然听懂了其中的未竟之言。
但他只是与刘文静三击掌,朗声笑道:“肇仁之言,甚合我意。”
语气慵懒,尾音上扬,颈间发丝顺着动作轻轻摇晃。
李世民盯着二人相碰的手,下颌微扬,嘴角含笑,竟比初晨的第一抹曦光还要耀眼。
———————————————
因为刘武周叛乱,招兵的事终于被摆在了明面上。
李渊不再小心翼翼,派遣窦琮与长孙顺德二人代表自己出面,杜怀信则属于李世民部下,与其日日奔走忙碌于前线,同样作为募兵的一员。
募兵,练兵,杜怀信从不假借他手。
在现代,作为一个空降高管富二代,杜怀信狠狠在这上面栽过跟头。
底层员工做实事的人,最喜欢的是亲自跑业务的上司,而不是靠着出身混日子的老总。
同样的错误,杜怀信不会犯第二次。
杜怀信的历史知识说多不多,说少亦不少,但他清楚明白,初唐年间爆发的一场政变——玄武门之变。
李渊是不方便出面也好,还是懒得出面也罢,至少这一批从零开始的军队,是真正心向李世民而非李渊的。
“是你?”
一道略显讶异的声音打断了杜怀信的思索,杜怀信不觉寻声望去。
瞧着人高马大,英武非常,是个武将的好苗子。
只是,杜怀信蹙眉,上下打量来人,他对其一点印象都无。
刘弘基全无尬尴之色,心中顿生欣喜。
他早已从朋友那打听过,这段日子太原留守正隐秘招揽门客。
他想博一条未来的出路,于是毅然前来自荐,谁能想到居然遇见了熟人。
这可不就好办了,刘弘基喜滋滋地凑上前:“那日的投壶比试,还记得吗?”
“我那日受了恩惠,领了些小钱,不想今日能在这里遇到你们。”
“原来你们是留守的人。”
原来是那一日,难怪杜怀信对他毫无印象。
眼见刘弘基左看右看,一副不知在找什么的模样,杜怀信疑惑道:“你找谁呢?”
“哎哟,就是那日那个,散财童子。”
散财童子?
杜怀信懵了一瞬,后知后觉反应过来,这不会是指李世民吧?
“想什么呢,这么入神,我回来了都没发现。”
“警惕心太差,得再多练练。”
杜怀信的肩膀一沉,耳边传来李世民的调笑声。
听到动静,刘弘基眼珠子一转,想也不想脱口而出:“哎,是你呀,散财童子!”
空气凝滞了几息。
李世民缓缓转头,面上带着和善的笑容,自动忽略了“散财”二字,只一字一顿道:“童子?”
杜怀信:……
怎么感觉周围凉飕飕的。
刘弘基:……
怎么听起来咬牙切齿的。
第14章 密谋
“没、没什么。”
刘弘基尴尬地笑了几声,虽然不明白自己哪里说错了,但他明智的选择闭嘴。
眼见李世民冷哼一声,刻意挺了挺脊背,杜怀信憋住心底的笑意,赶忙打起圆场:“这是夸二郎心善呢。”
“二郎可还记得投壶那日?”
果然只有少年人很在意自己的年纪,这一点上,居然连李世民都不能免俗。
杜怀信看着故意绷着张脸的李世民,终于忍耐不住,咳嗽几声,将手捂住自己的嘴唇,实则是为了掩饰再也压不下的弧度。
李世民瞥了眼杜怀信,如此拙劣的演技,把他当睁眼瞎了不成。
看来还是习武的力度不够,回头就多安排几个人,好让他知道,不是什么人都能笑话的。
内心出了口气,李世民这才把目光放到刘弘基身上,仔细这么一打量,才发觉眼熟得紧。
“你是——”李世民拖长了音调,蹙眉回忆,终于从脑海的小角落里翻出了一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