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就李渊现在对李世民态度, 那叫一个无事好个逆子,有事我儿二郎。
前段时日江淮那又反了, 李渊险些就要抽调李世民去平叛,最后还是因着突厥在前方, 他才不得不又择了李孝恭和李靖的组合。
听着杜怀信百无聊赖地说着这句话, 杜凤举不自觉瞪大了双眸脱口而出:“陛下居然已经忌惮大王到如此地步了?”
若不然怎么可能会默认太子做出这种出格的事情还没有什么大的惩处的?
原是他低估了秦王同陛下之间紧张的气氛。
李世民点点头:“你的消息并非无用, 我倒觉得东宫突然有这么大的动静,其背后应是在筹谋什么。”
“要兵除却自保无非就是同兵变有关,可太子若是想要在长安城中发动兵变,他哪里来的人心底气?”
“说实话, 纵使陛下在军中人心不如我,可这又哪里是太子能及的, 简直是痴人说梦。”
马周点头接口道:“除非陛下不在长安。”
杜怀信若有所思:“既然陛下不在长安,那么太子必定是有个同他配合的外臣,不若的话陛下在外头还活蹦乱跳的,太子想要夺权根本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前隋勋贵和新朝功臣李建成可是两头不沾。
李世民听着杜怀信话中那“活蹦乱跳”的形容不由轻轻咳嗽了一声,遮掩了他微微上扬的唇角。
杜凤举听着这三人你一句我一句的不间断的分析有些迷茫,就从这么小的一处不妥便能猜出这么多事情吗?
不过虽然他听得迷迷糊糊的,却依然从其中捉住了重点:“所以大王的意思是要我继续留意吗?”
李世民“嗯”了声:“你既是商人的话,游走各个州也不会让人起疑。”
“等会你同我一道回去,我将几个明确是亲近太子的总管所处在的州讲与你听,你帮我多留意留意。”
话落,李世民垂眸。
只是私送士卒李渊或许还能不当回事,但若是明确有着起兵的心思呢?
尽管李世民理性上知晓希望渺茫,但感性上李世民还是想要试一试,这或许是他和平上位的最后机会了。
李世民一点都不想让事情走到如此极端的地步。
不论是小规模的政变逼宫反击,还是大范围的战火连天,于一个刚刚初生的政权来说都是极其不稳定的因素。
若是政变逼宫反击,李世民自己就是趁着突厥换可汗的空窗期迅速统一了天下的,颉利可汗又怎么可能放过这个绝佳的机会?
若是大范围的内乱,刚刚过上安生日子的百姓便又会被无端端卷入战火当中了。
但……
若是和平上位不成,他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将事情的影响压到极致了。
思及此李世民的眼神暗了暗,他也是时候该为自己准备后路了。
虽然杜凤举此刻还在琢磨着先前这几人的分析,但一听李世民这话他也没有耽搁当即应声道:“必不负大王所托,不过我这一回是因着商队来了并州,不能在此处久留,今日过后我便会同商队一道离开。”
见着事情大致都说完了,马周似又是想到了什么,他看向李世民问道:“但这桩事情还是找个人告诉陛下吧,让陛下有个警惕的心思,也可以顺势让陛下起疑。”
“等我回长安之后寻觅合适的人选,暗中依附我的官员并不算少。”
杜怀信伸了个懒腰:“希望这一次事情能够顺利。”
武德六年十一月,事情果然便如李世民所预料的一样。
在他半逼着李渊同意了他的设立屯田的奏请返回长安后,朝中很快便有官员秘密告发李渊东宫私调三百骑兵的事情,而李渊的处理也果然是雷声大雨点小。
李建成不过是被骂了一顿,除此之外就是一个东宫同李艺接头的官员被流放了。
虽然这桩事没有明确证据指向秦王府,但不论是李建成李元吉也好,还是李渊也罢,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这背后有李世民的推波助澜。
虽然他们的猜测没错,但此事到底是李建成先露了破绽,怎么怪都是怪不到李世民头上的,反而是李渊对这个表现得向来听话的大郎再度起了疑心。
东宫。
李元吉半讥半讽地盯着眼前懊恼不已的李建成:“大兄果然还是被秦王捉住了马脚,如今少了这最重要的精锐骑兵,大兄的计划还能顺利进行吗?”
李建成本就心情不佳,尤其面对李元吉这种看似关怀实则嘲笑的话语,他冷笑一声:“我没讨到什么好处难不成四弟便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