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道,陇西李氏出身,世代冠族,与李唐一个出身,且此人被王世充所俘虏后不惧不畏镇定自若,心性可见一斑。
蔡允恭,南方出身的文人,曾任隋炀帝侍从官,授起居舍人,同虞世南交好,是虞世南推荐入府的,同样对于前朝密辛知之甚详。
薛元敬、薛收,出身河东薛氏,此二人同先前在王世充手下做活的薛得音少便以文学并称河东三凤。
薛收的父亲乃前朝著名诗人,在文人圈子中颇受人推崇。
颜相时,山东名士,著名大儒颜之推之孙,颜之推曾著《颜氏家训》,因着家族熏陶,他自小便学问深厚,在山东一带颇具名声。
苏勖,隋朝名臣苏威之孙,苏威虽然得罪了李世民,但李世民并没有牵连他人,对于苏勖不仅是看中了他的才学,更是因着可以竖起一块善待前朝官员的牌子。
于志宁,出身关陇世家,八柱国之一的后代,身份高的同时能力同样出众,在李世民先前的几场的战役中,他坐镇后方调运粮草从不出错。
苏世长,于隋朝时授长安令,迁都水少监,是个在基层做实事经验相当丰富的人,博学聪慧,敢于直谏。
就算苏世长每每惹得李渊不悦,甚至在李渊还专门写了首诗嘲讽他的情况下,他依旧我行我素,在朝廷中是不少正直之人欣赏崇拜的对象。
李守素,出身赵郡李氏,祖上世代为山东士族,同一众贵族关系亲密,且其人尤擅谱学,妙识人物,对于自魏晋以来的四海名流的出身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人送外号“肉谱”。
在消息不便的古代,这般人物可以说是李世民最大的人才收罗库,重要性不言而喻。
陆德明,南方文人,著名大儒与训诂学家,因着数百年的战乱,如他一般的人身上都肩负了不至于让儒学断了传承的重任,很受众人敬仰。
孔颖达,河北名士,单单一句孔子后人便能说明此人的重要性。
盖文达,河北名士,自幼博览群书尤精《春秋三传》,得到了孔颖达的肯定。
许敬宗,少有文名,中秀才,向来对文史方面颇具心得。
以上十八人,出身南北各异,不论是关中贵族,山东名士还是江南文人,李世民来者不拒,用人不拘一格,以做天下表率。
时人钦羡他们能得到秦王的礼遇又能参与国之政事指点江山,这十八个人的生活简直就是无数文人的终极梦想。
时人谓之“登瀛洲”。
不仅如此,这些人中有做实事的,有善儒学的,亦有身份高能为李世民带来助力的,可谓是方方面面李世民都没落下。
而这恰恰好同李渊只依赖关陇勋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时之间文人百官心中嘀咕。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几乎整个四年都外出打仗的秦王甫一回长安腾出手捣鼓文治,这短短时日内瞧着效果居然要比李渊与李建成强上不少。
这差距未免太大了些。
本还担忧李世民只专注打仗的文人瞬间放下了心,一个两个在圈子中交流时开心地吹嘘起了秦王。
李世民的名望也没有同李渊料想的一般进入冷却期,反倒是一日胜过一日。
但偏偏这个提议是李渊同意了的,哑巴亏他也只能强忍着吃了下去。
然而就在李渊对这个儿子焦头烂额的时候,原先窦建德故地又起了风波。
武德四年,七月十九,漳南。
就在李世民回长安后不过十日的功夫,原先窦建德的旧将再也忍受不了唐朝对他们的高压安抚了。
先不提李渊说要大赦天下却又言而无信,若非是有朝臣劝着,他们这批人早便活不下去了。
再说李渊派来安抚人心的郑善果与任瑰二人。
此二人一个选举不平,一个选补官吏多有偏私,对于他们这些原先窦建德的旧将是万分看不上的。
而早就过惯了富贵人上人日子的旧将们一朝被削去官职,心理落差何其之大,看这些唐朝官员是愈发不满。
因此有不少人都凭借着当初窦建德落败后从府库中抢夺出的财物鱼肉乡里,以填补自身空虚的心理,百姓苦不堪言。
而更为不幸的是,唐朝州县的官吏似乎是觉得胜利来得太轻易,根本没有将这几人放在眼里,不以安抚为主而是一个两个都以酷刑待之。
一时之间,窦建德的旧将人人自危。
然而恰巧在此时,或许是李渊得知了河北一团糟的情况,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想要征召河北旧将入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