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恒深知“命理之说”不过是封建制度下的迷信说法,甚至很多时候会成为统治者把控人心的一种手段,但是老百姓们不知道。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命理、神明之说还有着高度的依赖和信任,倘若被有心之人利用,那些原本淳朴善良的百姓随时都有可能变得野蛮甚至极具攻击性。
一个负面的“命理之说”轻而易举便能将一个人积累一生甚至用性命换来的好名声毁于一旦!
谢恒绝对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在将军身上!
宣景沉默不语,但心中也明白谢恒说得没错。于公,谢恒的考量和做法挑不出任何问题,但偏偏,宣景有自己的私心。
谢恒笑着安慰宣景:“将军不必为我担心,反正我要好名声也没什么用。我对外一直都是嚣张跋扈,就算突然间开始在意自己的名声做好人好事,别人第一时间还得以为我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灾星”之名就让我背了,我也没什么实际的损失。再说即便我现在背负了”灾星”之名那也只是暂时的,只要解决了旱情,这个臭名就会不攻自破。将军不是已经想出一些办法了?”
这段时间宣景早出晚归,每天都下地去实际了解情况,与农民们共同研究探讨,终于制定出了几套有效的应对方案。
谢恒最近虽然一直在忙着造自己的谣,但将军每天在做什么他大致都知道。
对于将军要研究对抗旱灾的方法政策,谢恒是一百个支持。
古诗有云:“田裂烂龟甲,川枯破龙胆。银河夜夜明,望穿老农眼”。
旱灾自古以来都是困扰天下农民的重要自然灾害,若是将军真能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办法,那绝对是功在千古。
说到这里,宣景本来也打算找谢恒商量一番抗灾的办法,于是将自己这些日子整理出来的治灾策略拿出来给谢恒看。
首先是进行土地耕作的改革,争取利用土地来进行蓄水,实现保水抗旱。畎亩法是目前商讨出来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从字面理解,就是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实现此种方法的要点也很好理解,即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
谢恒一页页翻看着,啧啧称奇。
他家将军真是厉害,居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到这样好的改良耕种方法!一旦按照此种方法进行耕种改个,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对抗旱情。
第一百八十八章 迟钝,通透
除了改良土地耕种方法之外,宣景还想到了要建造一些抗旱设施。
《汜胜之书》指出:“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即在冬季的闲田里可以蓄积冬雪,为应对春旱问题做好准备。“瑞雪兆丰年”也就是这么个道理。若能实现冬灌春用,农作物也不那么惧怕干旱了。
参照这个原理,宣景与农人们一起设计了“溪井”。
溪井地处河底,其蓄水类似水窖,可称之为备用水源的“底线”。
有了溪井,也就算是一种“有备无患”。
只是宣景始终觉得这个溪井还有些欠缺,不能令他完全满意。
谢恒熟悉历史,对于历史上灌溉技术的进步有一定了解,他便利用自己了解的知识帮助宣景完善了溪井的设计。
一个时辰后,一份完整的溪井设计草图便诞生了。
谢恒脸上都是掩饰不住的笑意,他已经可以遇见在这两项抗旱措施实施之后,一定能解决晋州常年干旱的问题,甚至能推广到全国各地常旱地区,而他的将军也将再次积累善名,终将为日后成就大事奠定良好的民众基础!
然而宣景却没有谢恒那么乐观。
“这两项措施虽然应该能对抗旱情,但却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看到效果。眼下晋州人心浮动,都在担心今年旱情将导致庄稼颗粒无收,甚至再次造成蝗灾,即使这两项措施颁布下去,安抚人心的效果也相对有限,百姓们依旧会对你心生怨怼,也看不到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谢恒抿起的嘴角轻轻勾起,他知道将军这是在为他担心。
“无妨,我做这些也不是为了他们的感谢。”谢恒握住宣景的手宽慰道,“若换成将军,将军定然无所谓自己所做之事是否会得到他人感激,就好像当初将军授意米行救济灾民,却从没想过将自己的善举公之于众。将军不必过于担心我,我既然选择与将军一道,便是已经做好了舍己为民的准备,即便是被误会怨怼也不会心生委屈,只要将军能理解我就好。”
世上的人何止千千万,但是在谢恒心中,只要有宣景的理解和看重,旁人如何便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