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于同时将几名小太监遣了下去,只留几人守在殿外。
“这就好。”庄有梨随之松了一口气。
他终于一点点松开了紧攥在手中的奏报,同时仰头看向流云殿所在的方向。
片刻后,清了清嗓子缓步离开此处。
庄有梨的动作颇为潇洒,着实有几分“深藏功与名”之态。
——身为朋友,自己还是很靠谱的。
阿珣,看我多够意思!
-
几场雨后,秋意渐浓。
怡河的水也多了几分冷冷的蓝意。
生活在昭都附近的百姓,终于换上了秋装。
赶在冬小麦播种的季节到来前,大周立朝以来的第一场科考正式开始了。
分散在大周境内的无数考生,于玄印监的监督下展开了试卷。
此次科考主要是为了填充帝国新打下的版图,大部分职位仅算小吏。
但对绝大多数百姓和家庭而言,仍是不可多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科考当日,原本热闹的城镇也变得安静下来。
百姓竟自然闭市,停下手头未做完的事守在了考场之外。
——哪怕是家中没有人参加科考的百姓,也忍不住想要亲眼见证这鲤鱼跃龙门的时刻。
昭都城内,原本寂寥的宓家府宅,在这几个月间热闹了起来。
如今人人都知道,自折柔回到大周的连仪公主便住在此处。
宓家门前停满了各式各样的马车。
除了连仪公主的旧识外,还有不少异域打扮的男女出入其间。
昭都百姓不知道连仪公主在做什么。
但生活在昭都附近,从未去过远处的他们却格外好奇那群异族人。
因而只要没事便会聚集在此处,向府内张望。
受此影响,就连宓家府宅所在的那条长街都热闹了起来。
初秋的清晨,街巷之中升起一阵薄雾。
几名家吏打扮的人结伴从宓家府宅中走了出来。
走在最前方的家吏到了门口后,忽然转身对院内的人说:“……你可想好了,今年这个机会错过可就不再有了!”
“是啊,准备这么久,真的不去考一场吗?”
门内的人长出一口浊气,下定决心般摇头说,“我想了想,自己的的确确不是做官的料。家里人也都在昭都附近,不大方便跟着我再搬至别处。现如今公主殿下这里正缺人手,我留在昭都也好。况且……”说到这里,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我的确对科考一事没有太大的信心。”
在宓家出生、长大的他,早已适应了府内的生活。
纠结几日后便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也好!”另一人忽然回头拍了拍他的肩,“如今正是译所筹建的关键时期,你留下府中说不定还有大前途,未来说不定也能成为名留青史的人物。”
那人有些不好意思地摆手:“不敢当,不敢当!”
这名家吏的脸虽随着几人的话而红了起来,但是心情却忽有些澎湃。
他方才说的理由虽不是瞎编的,但隐瞒了一半。
他之所以选择继续留在府内,的确是看中了译所未来的发展。
如今科考虽然还没有开始,译所更是八字还没一撇。
但他心中那个声音却告诉自己——往后大周的机会,将比众人原先预想的还要多。
除了科考为官外,经商甚至于和西域人打交道,都未尝不是一条可行之路……
每每想到这里,他的心脏便不由因激动而重重跃动。
太阳一点点升起,街巷之内的雾气逐渐散了个干净,科考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
见他态度坚决,走在前方的几名家吏也不再催促。
几人背好行囊,转身郑重向同伴行了一礼:“那唐兄,我们就此别过了!”
他们几人从小在宓家做事,书写字甚至数术都不在话下。
几人坚信自己能够成功考取功名,假如今年不幸名落孙山,明年也要吸取教训再来一次。
……今日离开宓府后,他们便不会再回来了。
站在门口的家吏随之敛起笑容,他站直身抬手向相识小半生的同僚回礼道:“就此别过——”
浓雾已在不知不觉间散尽。
简单寒暄几句后,几名家吏翻身上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宓府。
马蹄声唤醒了寂静的长街。
直到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于长街的尽头,站在门口的家吏方才转身回到府内。
他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悬在半天的巨日,眼眶也不知在何时泛起了红。
几息后,终于深吸一口气,轻轻低喃道:“珍重。”
“隆隆”的钟鸣响彻整座昭都。
身着黑衣软甲的玄印监骑马将卷题送入考场。
无数人于同一刻落笔,在卷题上郑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