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随他们一道检查了麦种。
过了一会忽然后抬头看了看天说:“今日天气不错,不如先把种子晾晒一下吧?等彻底晒干后,再将它们装进陶缸里面去。”
泽方郡离折柔太近,在这里育种并不安全。
江玉珣等人离开的这几日,应长川已经看过了附近几个适合做军马场的场地,训练骑兵一事也有了些眉目。
再过一段时间,他们便要南下回京了。
届时众人便会将麦种带回昭都,并趁着春耕的最后时机将其播下。
从没有种过田的江玉珣一边听,一边认真将这些士兵说的话记在心中,并不时询问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每缸都要装满,还是说需要空出些空间?”
驻守泽方郡的士兵,操着一口浓重的北地口音。
他们早就听说过“江大人”的名字,并把他视若神明。
士兵们没有想到,江大人有一日竟然会如此认真地听自己讲话。
黝黑的面庞在此刻泛起了红,士兵努力用官话对江玉珣说:“麦种既容易吸湿,通气性又差,绝对不能放得太过紧实。不然若是麦堆里面回潮、发热的话,我们很难发现和排除。”
江玉珣连忙点头,将他说的话记在了心里。
前几年大周的税收都用在了军饷之上。
若不出意外,今年大周军粮已有三四成能够自给。
等回到昭都以后,便要着手于扩建粮仓之事了。
江玉珣相信负责此事的官员,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完成此事。
但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多收集民间整日都与田地打交道的百姓的建议。
现在约莫两三点的样子,距离日落还有一段时间。
见日头不错,士兵便开始在地上晒起了粮食。
“稍等我一会,”见众人开始忙碌,江玉珣向他们打了个招呼道,“我回军帐内拿个本册,记一下刚刚说的那些事。”说完便转身向住处走去。
“是,江大人——”
阳光穿透毛毡落入军帐之中,照亮了一方空间。
江玉珣坐在书案前翻找自己起了自己的笔记本。
他桌上的本册实在太多,过了好一会方才将所有册子翻完一遍。
“怎么回事……”江玉珣忍不住嘟囔道,“我明明记得是放在这里的,为什么突然找不到了。”
说完他又不信邪地继续翻了起来。
十几分钟后,面对铺满一地的本册,江玉珣终于忍不住怀疑起了人生。
“奇怪。”
……难不成我忘记把它带到泽方郡了?
他犹豫了一下,随便抽出一张纸记录了起来。
-
昨日风沙太大,士兵都在军帐内休整。
今日好不容易天晴,众人训练的热情也比往常更大。
在晾晒麦种的同时,校场那边便传来了震天的鼓声。
“咚——”
铁器相互碰撞产生的细响随之传到了营帐外。
牛皮制成的军鼓敲击起来声音格外浑厚。
众人的心跳声似乎与它一起产生了共振。
汤一蒙一边整理麦种,一边问:“校场上这是在做什么?”
说完便顶着青肿的眼睛,有些好奇地回头向远处看去。
校场与营区之间虽有一段距离,但今日天气晴好,一眼便可以看到远处士兵们的动作。
第一通鼓声之后,士兵们整理完了随身携带的武器。
紧接着又是第二通鼓。
伴随着鼓声,已经整装完毕的士兵迅速调整阵列,不断在校场上变化起了队形。
在冷兵器时代,兵阵尤其重要。
它是保证攻击有序进行的基础。
远远看去,此时成千上万的士兵正遵循着鼓声快速移动,在校场上排出一个个不同的几何图形。
他们动作整齐划一,远远看去绝对称得上“壮观”二字。
“规整!”汤一蒙不由跟着赞叹起来,“不愧是我大周铁血之师!也不知陛下是如何让这么多人整齐行动的……”
江玉珣一行人来泽方郡已有一段时间。
伴随着鼓声,他的声音也不由大了起来:“只有法令严明、赏罚有信,士兵才能愿意听将领的话。”
他一边轻扫手下的麦种,一边忍不住对比起了应长川和折柔王:
“陛下当年定下的军法虽然严苛,但我相信相比起折柔那个把外交视为儿L戏,动不动便以不入流的幼稚手法捉弄使臣的王。士兵更愿意为大周抛洒热血。”
客观公正地说,应长川在这个方面绝对称得上靠谱。
历史上的大周受怡河溃堤与昭都大乱影响而元气大伤。
只服役两年的士兵,个人能力也远比不上折柔人。
应长川能鏖战七年,最终战胜勇不可当的折柔人。
靠的便是这样居有礼、动有威的队伍,与背后严明的军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