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上午, 全家人去林海的座师,吏部尚书叶大人家拜年。
下午是直属上司户部尚书赵大人家,初四跑了另外四位尚书家, 好歹把六部尚书及家眷认全了。
之所以这么赶, 是因为皇帝陛下以初登基不熟悉政务为由, 强令京城官员在大年初六就到岗上班, 并且当天就是大朝会, 哪怕年初五喝到酒精中毒, 初六也要把人抬到午门前头。
京城官员不管在心里怎么骂骂咧咧, 初六见面时还是笑着彼此拜年, 再夸一句皇上真是位爱岗敬业好领导。
老爷们都去上班了, 官宦人家的女眷也不好独自聚会找乐子, 只能当新年过完了,顶多在正月十五再热闹一次, 皇上总不能连元宵节都不让人过……吧?
黛玉除了担心爹爹身体吃不消,对取消新年聚会还是很开心的,前些年因为皇子夺嫡,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惊心动魄,如今总算尘埃落定了,还不让人好生休息一阵子么。
家里的孩子都玩疯了, 贾敏没事可做,干脆把娘家几个孩子包括湘云都接过来玩两天。
男孩子们在林家住惯了, 到了家里就直奔冰滑梯而去, 一群淘小子玩得大呼小叫, 把发糕和米糕引得都不肯回房午睡了。
琪姐儿比男孩子文静多了, 看到家里来了陌生的小姑娘,她趴在娘亲怀里偷偷打量, 有人看过去就把小脸埋起来呵呵的笑。
柔姐儿也找到了对路子朋友,她是个极爱诗词的,可惜家里擅长此道的人都忙得很,根本没时间搭理她,可巧史湘云是个在诗词上灵性非凡的,两人整天凑在一起,叽叽咕咕争论个没完。
贾敏观察了三个女孩儿几天,对她们的心性举止还算满意,唯独有一点让她觉得很奇怪,这天午后闲聊时她问道,
“你们三个读书针黹都算好的,在管家理事上却欠缺得紧,迎春还稍懂些,探春和湘云你们两个是怎么回事?在家里没有人教导你们主持中馈吗?”
探春和湘云都露出为难的样子,互看一眼后同时摇头。
看她们的表情,贾敏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两个孩子一个在贾王氏手底下讨生活,一个失怙失恃跟叔叔婶子过日子,大人巴不得她们什么都不懂,糊涂着过日子才好,怎么可能交这些。
贾敏很怜惜三个孩子的处境,在每天午后抽出一个时辰,教她们如何管家理事,收入帐目。
三个姑娘都是懂好歹的人,平日在家观察太太奶奶管家只能学些皮毛,细致之处根本接触不到,别说亲手教导了,连多问一句都会遭到冷眼。
听说姑妈肯教导她们,迎春三人感激不尽,学得非常用心。
三姨正在筹备铺面上的事,见三个孩子肯学,她也加了一课,教导铺面上的经济往来,顺便布置功课让她们做苦力。
黛玉想到湘云还没处赚零花,也代她入了一股,湘云听后只是不肯,她来林家白住着,两个姑姑还愿意教导,已经感激不尽了,哪能占便宜没够呢。
黛玉当初看红楼梦时并不喜欢这个大大咧咧的姑娘,接触几天发现她就是个心直口快,没啥心眼的小孩子,那点子成见也就散了。
她笑道,“那你就记在账上好了,等赚了银子,再连本带利还我就是。”
探春在一旁笑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如今身无长物,姑姑姐姐愿意提携我们接受便是,以后有了本事再慢慢报答,不辜负这份心意就好。”
贾敏笑道,“没那么严重,既是亲戚家的女孩儿,自然是盼着你们好的,以后你们把日子过好了,就算报答了。”
三个女孩儿含着泪点头,晚上回屋里又哭了一场,无人看顾的孩子在家里的艰难远非旁人所想,从没有人像两个姑姑这样为她们的未来着想过。
迎春三人在家里住到元宵节前两天,林家接到元宵当晚入宫领宴赏灯的旨意才回家去。
贾老太太听说林家又要进宫,有心托贾敏给元春带些银票,又担心他们拿大道理压人,只好派人去请娘家侄儿媳妇来,拜托她进宫时给元春送过去。
保龄侯史鼐的夫人听到请托后满脸莫名,问道,“姑母是听谁说皇上十五那天要宣人进宫的,我家侯爷明明说今年宫中只摆小宴,只有太上皇和儿孙们一起过节。”
贾老太太被问得愣住了,叫来探春问她是谁到林家传的旨。
探春不知老太太为何会有此一问,只得回到,“是宫里那位夏太监去传的旨,他来我们家里两次了,我是不会认错的。”
保龄侯夫人自是知道夏太监是何人,能出入紫禁城到外面传旨的首领太监就那几个。
听说是夏太监亲自去的林家,她就知道这事假不了,沉吟片刻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