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说:
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北宋儒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
邓文郁一开始说的天象,在前文67章开头
王爷的出身,大家也可以猜猜,前面是有伏笔的(
第100章 叛乱
◎清君侧◎
“皓日将沉, 天地晦暗,你我便是那燃灯续昼之人。”
“任将军,老夫此行若有去无回, 劳烦将军辅佐太子走完剩下的路。”
“十二部族小国已然动身, 合纵连横之际, 便是清君侧的好时机。”
在废黜太子的诏书拟好之前, 老太傅王恭仲带着贞妃绝笔信入宫面见皇帝,在殿外跪了足足三个时辰, 废太子诏书送出门的瞬间, 那封贞妃绝笔信才递到了皇帝手里。
“贞妃娘娘本欲将此信交于陛下, 却因种种缘由没能亲手奉上, 不得不暂且先交给了太子,当年殿下年幼, 老臣传授太子课业时, 太子便将此信辗转交给老臣保管, 而今老臣犯下滔天大罪, 在太子殿下未知情的情况下私底下为东宫豢养死士, 实在无颜面对太子殿下, 此封密信亦当奉于陛下……”
老皇帝颤抖着手, 珍重地拆开这封信, 当初贞妃弥留之际依旧与自己置气, 两人的心结一直都没有解开, 成为长久的遗憾。
“——恳请陛下三思,收回废黜太子的诏令。”
王恭仲扑地长拜。
决心废太子的老皇帝一夜未睡,眼底的血丝增添不少疲态, 他一眼不眨地看完整封信, 长长地叹了口气:“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错在你身,太子……朕再给他一次机会,来人,去追回诏书。”
东宫。
颓败的太子平静地整理好衣裳,正欲跪下接旨——
千钧一发之际,他的父皇竟派人收回了成命。
天光乍破,太子带着几分懒倦眯了眯眼睛,沉静地看着圣旨退回。
“劳盛,去问问,那边发生什么了。”他说。
开熹三十四年。
春和景明之时,十二部族小国联手出兵,大军直逼边境。
军情很快传到了朝堂上,满朝哗然。
向来听话的宵小部族一夜之间全都反叛,南北六国合纵,东西六国连横,步步紧逼,同时给中原施压。
老皇帝一口气险些没喘上来,他目眦欲裂,当即把所有武将拎出来想办法。
“陛下,臣年事已高,实在没有上阵杀敌的本事了。”
“臣惶恐,不敢辜负圣命,特请辞告老,还望陛下应允。”
老皇帝气得不轻:“之前不见你们解甲归田,而今战火烧起来了,一个个的却都撂挑子不干了?”
“陛下,臣的弟兄全都死在了前面几场战役中,一腔热血为江山,可死后,没有人为他们的忠勇正名,他们的妻儿亲眷得不到抚恤关怀,而今文臣当道,甚至枢密院都是文臣主兵,我朝守外虚内这么多年,应该是没有为我们这些武人想过,而今外敌入侵,陛下才能想起我朝的兵士们,可是,陛下您可知,忠良武臣热血已凉,还如何重拾甲胄,冲锋杀敌呢?”
老皇帝一扶脑袋,想起这些年确实亏待了武臣,尤其是上一次与梁域的战事里,不少武将殒命,他却没当一回事,以镇国将军江穆安为首的大大小小十多位武臣没有回京,他也没追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本以为击退最有威胁的梁域后,可以换来十多年高枕无忧的和平岁月,那些宵小部族不足为惧,却缺不曾想邻近所有小国联合起来逼迫中原,而他偏偏手下没有多少武将可用,派得上用场的,此刻全在这里和自己叫板。
武将的心寒了,觉得他依旧是在哄骗武臣,一旦战事平定后,就会为了过河拆桥杀害他们这些臣子。
“在你们心里,朕难道是那样出尔反尔的诡诈之人吗!”老皇帝怒极,狠狠一拍桌子,“放肆,一个个的都反了天了。”
武臣们跪下声称不敢,可却也没有谁主动站出来解决眼前危机。
老皇帝歇斯底里道:“好,那你们说,到底要朕如何,你们才能满意,才愿意带兵去抵御外敌。”
底下有武臣开口道:“臣恳请陛下将枢密院主兵柄之权归还武臣。”
“可以。”老皇帝板着脸,“朕答应你们便是。”
“陛下,梁域一战折损兵士数万,其中近半数的士兵死于凯旋归途,死于自己人手下。”又有人站了出来,抱拳跪地请命,“臣斗胆求陛下或是我朝皇子出面亲征,以稳军心,让上下兵士不再惶恐性命之忧。”
“你说什么?朕这个岁数,你让朕御驾亲征居心何在?”老皇帝不免嗤笑,他站起来,指着请命那人,恶狠狠道,“更何况朕皇嗣稀薄,只两位皇子,就算让皇子去振奋军心,朕也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