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觉得只要秦王死了,秦国一乱,燕王就能趁机逃回燕国。
可惜事情失败了。
秦王吃了如此大亏,当即震怒。
秦国认为自己这边是遭受无妄之灾,分明是燕王自己流连忘返,与它大秦何干?
“所以王上已经命人连夜把燕王喜送回燕国了。”
“啊?为什么要送回去?不该治罪燕王的吗?”
“你懂什么?王上清清白白,却因为这种误解遭到刺杀。这个时候处置燕王,岂不是正好应了传闻?所以才要把人送回去,证明我大秦坦坦荡荡,对他们什么燕王齐王的都不在乎。”
秦王倘若此时直接处置了燕王,虽然占理,却也容易招致骂名。
毕竟谁也说不清楚你秦国是否当真故意扣留燕王。要是真的,那你被刺杀也是活该啊。
可现在人都送回去了,说明秦王果真是被人污蔑的。如此一来,刺杀秦王的燕国就是完全的过错方,秦国可以光明正大地发难了。
但是这还不够。
过了一段时间,咸阳城里又传出了新的流言。
这次流言的内容是:
“唉,你知道那刺客高渐离是谁吗?”
“这有什么不知道的?不就是燕国使者吗?”
“不止!他居然和之前燕太子丹派来的刺客荆轲是结义兄弟!”
“什么?!难怪他也会做出刺杀王上的事情来!可恶的燕国!必然是蓄谋已久!”
燕国。
新太子前不久才收到了秦王质问燕国使者屡次三番刺杀秦王到底有什么意图,今日又收到了新的国书,指责燕国居然派遣刺客潜伏在秦国长达数年。
燕太子嘴巴都在发苦。
这是个圈套,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但是有什么用呢,燕国毫无反抗之力。
秦国要打就打,找这么多借口是何苦?又要占便宜又要占据名分大义,别太贪心!
作者有话要说:
燕太子:我燕国何德何能!
秦王政:但是这样我儿子喜欢,他不想让父亲背负骂名。
燕太子:可恶!居然还炫耀儿子!有个孝顺儿子了不起啊!
第79章 如此年轻
秦国的第二封国书送来,基本就代表大秦准备发兵了。
事实上,燕太子收到国书的同一时间,还收到了来自边疆的战报。
代郡的赵军发兵攻燕了。
燕太子:虽然我知道你们代郡的赵王是个假赵王,代郡的赵军八成也是跟着秦国混的。但是你们还顶着赵国的名头没去掉呢,能不能不要这么迫不及待啊?!
带头冲锋陷阵的还是李牧的儿子,生活还真是越来越魔幻了呢。
燕国上下紧急调动了起来。
上一次燕国和人打仗,还是赵国建在的时候,而且那时的赵国还算比较强盛。
众所周知,秦国喜欢搞远交近攻。
这个远交近攻不是特指和齐国的来往,也包括燕国。因为秦燕也不接壤,中间隔了个讨厌的赵国。
秦赵有仇自不必说,燕赵同样没好到哪里去。
燕国往上数几代国君都颇有野心,哪怕燕国是个二流国家,也挡不住它想吞掉赵国称雄的意图。
于是自燕武成王开始,接连三代燕王都在和赵国干架。
燕国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和秦国狼狈为奸,趁他病要他命。
比如赵国这边国君新旧交替了,好机会,赶紧叫上秦国兄弟一起发兵。
再比如长平之战赵国被打瘸了,好机会,赶紧教唆赵国北部的臣子叛赵投燕。
又比如发现赵国国内男丁稀缺跑去打一架,发现赵国赶走了名将廉颇跑去打一架,发现赵国……
总之,燕国在赵国看来,就是个烦人的苍蝇。
毕竟燕国的杀伤力不强,每次骚扰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最搞笑的一次是见廉颇被排挤走了,换上了庞煖,觉得他好对付,于是大举进攻,结果因为轻敌被庞煖打了个落花流水。
那么作为燕国的盟友,面对燕国被赵国按在地上摩擦的情况,秦国是怎么做的呢?
秦国表示:赵国欺辱我盟友,我得为燕国报仇。
然后光明正大地发兵攻赵,仗着燕国把赵国军队牵制在了北边——准确地来说是赵军都在北边忙着揍燕国腾不出手来——寻机抢了赵国几座城池。
燕国还得谢谢它秦国发兵支援。
谁看了不感慨一句大冤种。
这一次,秦国作为燕国的好盟友,还是个经历过两次燕国背刺的盟友,出兵出得理直气壮。
担心天下人不知道秦燕之间的过往情谊,太子扶苏亲自执笔写了一篇檄文,慷慨激昂地声讨燕国不做人。他们大秦如此善待燕国,他们秦王如此信任燕王,贵国就是这么对待贴心盟友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