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税多的商业,一边是福利好的农业,种了一辈子地的朴素农人是不会想着改去行商的。
非得社会发展到商业异常繁荣的地步,才会出现庶民看不上农耕的些许优待。但这就不是大秦需要考虑的事情了,至少还得过一两千年才能达到这个程度。
张良也补充道:
“当初李悝变法设置过一个平籴,以国库出资购买与出售粮食来平衡粮价。此举大有可为,寻常商品也可设置类似的售价调控之所。”
平籴就是后来的常平仓,粮食丰收的时官府高价买入,提高粮食价格,顺便充盈府库。粮食欠收的时候再低价出售给庶民,避免有人哄抬粮价,赚灾难钱。
制度是个好制度,可惜常平仓一般设置在城中。等那些需要购粮的庶民得到消息的时候,粮食大多都被提前得知消息的权贵买走了。
官商勾结屡见不鲜,权贵用这种惠民的东西来赚钱,低价买了官粮之后转手就高价卖出去。
所以统治者天真地想着这个可以平衡物价,结果反而导致物价更夸张。倘若不能管束住那些权贵,还不如不设。
幸而大秦最大的优势就是重法度,比起其他王朝来说,在这方面处理起来更得心应手。
秦王政淡淡地扫了一眼众人:
“寡人倒要看看,谁敢公然与民争利。”
爹吹扶苏适时开口:
“有父亲在,宵小自然不敢异动。然而后世子孙不知是否成器,我等还得将监察制度完善一二。”
张良:…………
张良还是头一次听“虽然我和我爹都很能干,但是我儿孙恐怕是个没用的东西”这种论调,八风不动的稳重表情险些裂开。
王上和太子平时说的就是这种东西吗?是真的一点都不担心乌鸦嘴啊!
作者有话要说:
昨天想了个地府小剧场——
地府联通各界,某天始皇来到了现代社会,学会用电脑之后心血来潮搜索关键词“秦始皇”。
跳出来的第一条内容是:「我是秦始皇,刚刚从地底复活,正要重建大秦。V我50,待我事成,封你做大将军。」
始皇于是虚心询问V我50是什么意思,看完之后:……
#朕的大秦只值五十块#
第71章 秦王害羞
张良在章台宫长足了见识,第一次知道原来英明睿智的君主是这个样子的。出宫之后偶遇满大街闲逛的街溜子韩侯,突然有了一种怪不得韩国会灭亡的明悟。
别人家的诸侯王已经开始为子孙后代如果不成器该怎么解决而考虑了,他家的……不提也罢!
韩侯瞧见张良,高兴地打招呼:
“子房啊,这是刚从宫里出来?秦王找你什么事?”
这唠家常的语气,很难想象是旧主在和臣子寒暄。
张良默然不语。
韩侯也不在意他回不回答:
“行了你别说了,我懂我懂,朝堂机密不好对外说的,本侯就随便问问。”
换楚侯说这话,只会让人觉得是在阴阳怪气,讽刺臣子背住投敌。但韩侯完全没这种想法,他的语气甚至还有点高兴。
佐证就是下一秒韩侯欣慰地拍了拍张良的肩膀,夸赞道:
“你比你爹能干,这么快就混到能被秦王单独召见了。不错,继续努力,本侯以后就靠你了。”
张良:……
张良开始思考,他为什么是个韩国人,韩国造了什么孽怎么出个这样的亡国之君。
这还没完,韩侯又关切地问道:
“对了,子房你是不是还没成家?赶紧成家啊,多生几个争气的儿女。万一本侯寿数太长,还得继续靠你的儿女过日子呢。”
说着说着又抱怨起其他韩臣一点用都没有,在秦王面前根本说不上话。
张良:…………
韩侯说话也太没顾忌了,什么叫“万一本侯寿命太长就得靠你儿女了”?诅咒他活不过韩侯这个中年人是吧?
张良现在就是很不理解,他祖上当初为什么选择事韩,韩王救了他全家是吗?现在韩国都没了,他们一家还得继续给韩侯辛苦卖命,这也太惨了。
告别了自说自话的韩侯,张良心情不佳地回到府中。
因为被韩侯强拉着寒暄了好一会儿,原本还有点光亮的天空彻底暗了下来。待张良进门的时候,张府的暮食早就摆上来了。
父亲张平见他这么晚才回来,便关心了一句。
张良实话实说:
“儿被韩侯拉着说了半晌的话,这才回来迟了。”
张平比他儿子忠心多了,当即开始追问他们都说了什么。又问儿子韩侯最近过得怎么样,气色如何,有没有受到苛待的迹象。
这些张良都一一答了,他觉得没什么好隐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