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准了。
秦国贵族女眷一下子被打开了思路,意识到一件事——传承她们的姓氏不一定是为了娘家,也可能单纯是为了她们自己。
比起男性更注重家族,许多外嫁的女性对母族的传承需求其实没那么高。比如巴清,她就直接单独设立了一份族谱,表示从她起始往下传承。
巴清想试试塑造出个只传女性的家族出来。
反正她是个商人,又不从政,别人管不到她,毕竟律法都准许了这种情况。
扶苏觉得这样挺好的。
女子若是传母族姓氏血脉,时间长了又会回到男权的桎梏下,毕竟母族也是男权家族。但她们以自己为族谱之首就不同了,这是个新的开始。
反正先秦时期多的是变更“氏”的人,姓虽然还是原来那一脉的姓,但换了氏就是新的一族了,这种情况很常见。
现在像巴清一样自己当家做主的女强人还不多,不过以后会越来越多。新生的女性氏族数量提升,迟早能和男性氏族齐平。
两性平衡才是长久之道。
扶苏可不希望他的大秦会因为阳盛阴衰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社会风俗甚至是国家政策,那是在掘大秦的统治根基。
底层的人都出问题了,上层的国家还能好?
扶苏愉快地给远在齐国的吕雉写了一封信,告知她咸阳的最新风貌。
收到信的吕雉眼前一亮,连忙召集她的送粮小姐妹们,分享这个好消息。
自己当家做主指日可待,不仅能做官,还能设置以自己为起始的全新氏族。新氏族归她们自己全权掌控,这是个多好的脱离家族桎梏的机会啊!
许多贵女如今还在被迫为家族谋利,虽然族中支持她们投靠秦国,却是为了全族而非她们自己。
短期内还好,等时间长了,双方肯定会出现利益矛盾。分家是迟早的事情,大秦都帮他们把分家的合法性确定了,那就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
贵女捧着脸:
“那我得想个新的氏,你说叫什么好呢?”
又问吕雉:
“娥姁,你以后是不是也不准备沿用吕氏了?”
吕雉想了想,说道:
“不一定,到时候再看吧。秦国和赵国都有嬴姓李氏,但大家都知道他们已经分家成两族了。我父亲或许会继续留在齐地,到时候区分我这一支和他那一支的吕氏,用地名就行。”
“临淄吕氏和咸阳吕氏吗?也可以,不改氏的用字的话,族里大概就不会激烈反对了。”
众人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的意思。
沿用原来的姓氏,可以迷惑族人,让他们难以发现自己的野心。但实际上氏族是分裂了的,只不过从原本的“氏别贵贱”变成了现在的“地别贵贱”。
别人一听就知道,咸阳吕氏肯定比临淄吕氏尊贵。而且其实氏一开始也是指代地名的,秦氏的秦不就是秦地吗?赵氏的赵也是指的赵地。
他们这些普通贵族可没资格随便把国号所在的地名取为氏,但是当咸阳吕氏或者秦地吕氏成为通识之后,本质上也差不多就是以国为氏了。
——突然感觉新的氏族名称高大上了起来呢。
作者有话要说:
一开始:我们是秦地吕氏族人。
后来:我们是秦吕族人。
千百年后:我们姓秦啊,可能祖上姓秦吕吧,太复杂了,就简化成秦了。秦可是国姓,国姓你懂吧?我祖上可是很阔的,皇帝都特意赐姓了,不然怎么可能姓里带秦字?那可是国号,都是要皇帝赐了才能改姓的!
第63章 攻楚
楚国前线。
秦国自春耕结束后发兵,至今已有四个月了。
四个月,庄稼都要成熟了。
楚人之前春耕的时候就在担心秦人打过来,没能安心耕种。如今又着急想回去参与秋收,觉得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所以秦人怎么不着急呢?
秋收可是和春耕一样重要的大事,不早些把粮食收起来,万一遇上阴雨天气,可就要烂在地里了。
哦,因为秦人有足够的耕牛帮忙啊。
哦,还因为不少秦人春季就是在边境屯田的,收粮食不用大老远跑回家去啊。
楚人真是越想越嫉妒。
项燕看着心思浮动的士兵们,脸上露出了无奈的神情。
秦国的屯田制度很好,但楚国没办法学过来。国情不同,君王脾性也不一样,他学了就是在找死。
自从听闻王翦冬日带兵屯于魏楚边界之后,楚王就着急忙慌地命他率兵前来对峙。
那个时候,楚国还天真地以为这次攻楚带兵的就是王翦。
王翦嘛,大家都很熟悉了,已经拿到了灭赵的大功劳。他儿子也不遑多让,灭魏是王贲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