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赵匡胤睁眼,他着实被惊吓到,这里并不是他上朝议政的地方,与之相比,这里相对奢华辉煌。
再观眼前的大臣们,他全都不认识......
突然,头疼欲裂,无数画面和关于大宋过往的历史一股脑儿钻了进来,赵匡胤在接收了全部信息后一下瘫痪在龙椅上。
他建立的国家积弱已久,甚至与辽国签下了不平等条约——澶渊之盟。
自古,都是周边小国向大国纳贡称臣,而澶渊之盟则改变了历史,反过来向小国纳贡,向小国称兄道弟,这样的条约对于大国的宋朝来说十分掉价。
此刻,他的脑海飘过年代时间,公元1118年,重和元年。
赵匡胤愣了片刻,突然明了,他这是来到后世哪个子孙所在的朝代——宋徽宗年代。
他看到关于这个帝王的过往,这是一个在文学造诣上登峰造极的帝王,其性格与南唐后主李煜十分相似,都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更是迷恋声色犬马,整天不思朝政。
大宋在他的手上日渐萎靡,朝堂一蹶不振。
然,此时却有一个契机。
辽国势弱,不失为收回燕云十六州的绝佳时机。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成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而不可逾越的屏障,然,辽国控制的燕云十六州恰恰在长城以南,这便促使中原地区的宋朝面对辽军时,自家大门无险可守。
所以,收复此地对大宋来说至关重要。
而朝堂内喧闹声正是讨论如何一举退辽拿下燕云十六州。
太宰掷地有声阐述道:“澶渊之盟至今百年,安边政策强国汉唐和亲之策,兵不识刃,农不加役,如今四方无虞,贸然毁约,只怕招来天怒人怨。”
赵匡胤还处在失神中,他尚不知来此所为何故?
亦或是为了摆平燕云十六州而来?
思及此,甫一听到太宰之言,冷了脸,道:“郑大人所言这是享乐惯了,成了大宋的米虫不成!”
太宰郑居中没想到一向沉迷奢靡的君王会有如此疾言厉色的一面,君王不常上朝,即便大事也大都听取意见处置。
现下,君王显然是有自己的想法。
他扑通一声跪地解释道:“陛下,臣是为了大宋着想,如今国库空虚,兵力不足,尚不能与辽军一战。”
这些话赵匡胤在接收信息时了然于心,他皱起眉,正在思量对策。
此时左相蔡京建议道:“陛下,臣有一计。金国屡败大辽,辽国亡国在即,咱们何不与金国联手,一同将大辽灭掉。此举不仅可以向金以示友好,还可以收复已经失去两百年的燕云十六州。”
闻此,赵匡胤脸色更加凝重,一双眼将蔡京上下打量了个透彻。
一向最善揣度君王之心的蔡京莫名惊出一身冷汗,君王的目光如一把利剑,这还是他伺候多年的君主吗?
以前的宋徽宗绝不会有如此犀利的眼神。
他突然心虚起来,“陛下,可是臣说错什么?”
赵匡胤冷哼一声:“蔡大人无才无德,何以舔居相位!”
他站起身,拂袖一挥,尽显君王之势,又一语道破如今局势:“众大人认为与强金为邻真的好过与弱辽为邻?!”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臣突然反应过来,今日的君王好似变了一个人,以往朝政借由蔡京把持,君王安于享乐,何以有如今眼光和威势。
在大家的诧异中,赵匡胤眸光一冷,望向蔡京的目光如同在剐人。
朝堂一时陷入诡异的安静中,不多会儿,赵匡胤一声令下,以蔡京为首的几名士大夫一同被罢黜下狱。
蔡京惊呼:“陛下,是臣犯下何错吗?”
赵匡胤懒得多费口舌,自从接收了宋徽宗全部的信息过往,他对蔡京此人十分厌恶,妥妥的阿谀奉承之徒,又没有脑子。
众臣:这是要变天了......
待朝堂终于肃静,赵匡胤的命令朝臣继续议政。
有大臣素日碍于蔡京的淫/威一直保持低调,现下见君王大有崛起之势,对灭辽一事提出见解:“臣观天下局势,当扶弱抑强。如今咱们兵势不振,财力匮乏,民力凋敝,这样的局势人人皆知,却不敢言于大殿,臣不惜一死来谏言,万不可与金联手!”
大宋积弱!
赵匡胤很不解,他建立宋朝最初,明明兵力十足,无往不胜。究竟是什么削弱了宋朝军事力量?
此番,这个大臣所言甚是。
可是眼睁睁看着这样的契机悄然溜走,他又不甘心,想了想才道:“邓大人之言皆出肺腑,与朕一心呐!但燕云十六州咱们必须拿下,金国灭了大辽,保不齐下一步就会对大宋虎视眈眈,没有燕云十六州,大宋门庭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