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地,天幕消失,露出原本蔚蓝色。
杨广在这个时空过早下线,历史拐角似乎在这一时空就要发生。
经过天幕预言,太子杨勇开始慢慢收敛自己,生怕惹得文帝不快,落得被废的悲惨结局。
直至文帝离世,并未发生百官在太子东宫朝见一事,又少了杨素在帝王面前煽风点火,故而没有被废。
其实,当隋文帝杨坚痛杀杨广后,心底很是徘徊难过,主要他觉得无一块良玉可继承皇位,纵观自己剩下的几个儿子,实在不堪大用,杨勇算矮子里头拔将军了。
杨勇顺利继位,但他天性懦弱,无勇无谋。由于隋朝的建立离不开关陇贵族的鼎立相助,所以面对关陇势力,他显然多次受挫。
但这并不妨碍他身为帝王该享受的荣华富贵,作为太子时期就十分好色,登上帝位自然左拥右抱。
起初,他还愿意上朝面对关陇势力,渐渐地便力不从心。
关陇贵族中,李渊因天幕神迹降临那天正好全程目睹,忆起预言,沉寂多年的心在瞧见杨勇毫无作为时稍有躁动。
李唐?
是人名吗?还是暗指他李家?
多年的疑惑,在数次寻找李唐此人无果后,一颗心慢慢有了答案。
应当不是人名!
而此刻的李世民也已长大,少年英气勃发,他捧着当年叔父绘制的运河地图一路南下,甚觉此等功于千秋的举措不该被湮灭。
于是请奏开凿大运河。
与隋炀帝时期不同的是,他力排众议,由朝廷出资召劳工,而不是征徭役。
劳工是发放工钱的活计,而徭役是为朝廷出力却分文得不到。
隋朝在文帝的建设下,国家富庶,相比于杨广骄奢淫逸,天下供给他一人,李世民则归还与民。
这一浩大工程,关陇贵族内产生分歧,几次开始实施后又被搁置,如此反反复复,两年来也没能开掘多少。
眼见这场千秋功业就要胎死腹中,李世民不断给杨勇施压,然而帝王本就胸无大志,原本也就很不赞同动用国库来开掘,甚至觉得李渊父子对朝廷指手画脚,俨然不把他放在眼中。
这激发了杨勇的猜忌,作为帝王,任何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皇权的人和事都必须扼杀。
他知晓自己并没有能力对抗李氏父子,不知是谁在他耳根说了一嘴,何不挑唆关陇贵族内其他人互相遏制。
杨勇细想后,甚觉此法妙哉,他可以坐山观虎斗,最后坐收渔利。
想法是好的,只是他低估了李世民的军事能力,他本身就是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猛将。
帝王有此想法,自然有人前赴后继为关陇贵族之间添火加柴,没过多久,杨勇没有看到关陇贵族之间相互制衡的局面,反而令大隋陷入了内乱。
战马声声,多地陷入混战中,加上高句丽一直对大隋虎视眈眈。
内忧外患!杨勇作为帝王反而无法控制此等局面。
李世民看清天下大势,想谋举大事,但又怕李渊不答应,令他没想到的是,李渊在这个时候召集他们几个兄弟,言明心中想法,他早就想举事,奈何没有契机。
如今内忧外患,关陇几个贵族早就不服帝王统治,纷纷卷土重来,为稳定天下,他们出军镇压合情合理,只是到时谁来做天下之主可不是杨勇说了算的。
这一时空内,李世民统率的千军万马南征北战,李渊逼迫杨勇禅位,历史轨迹又再次重合。
而利于千秋后世的大运河也在李家父子手中重新开通,至此南来北往的商业贸易从这条运河航行,不仅快捷便利,更是货运畅通,经济繁荣。
盛世大唐依旧!
*
天幕消失,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此刻天色尚早,天边几朵云霞铺满,映照在太极殿的宫瓦上灿若星火。
他正伏案批阅奏折,不远处是刚被他下旨成为御前宫女的武媚娘,她毕恭毕敬候在一侧,谨小慎微。
方正光影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李世民一愣,正准备有所动作时,忽然腹痛难忍,武媚娘想上去搀扶,却被君王拂袖推开,可见她并不受他待见。
见此,一直伺候李世民的张内侍眼疾手快,赶紧搀扶住,又命令道:“还杵着做什么!快传太医!”
武媚娘这才醒过神,退出殿外。
待她找了太医重新折回,大殿内却空无一人,却见原本出现在帝王手边的方正光影依旧还在,她一时好奇,蹑手蹑脚靠近。
*
武周时期,武皇在铜镜里的神迹消失后便来到神都御花园内,早前武三思派人进献了一只通体雪白的红嘴鹦鹉。
武皇手执食箸逗弄着小家伙,引得一片欢快声,她又逗趣道:“武周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