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渭川曲》,传闻是一首西北的民歌,有秦音陇腔之调。现已失传。我也没听过,所以我想写它有悲凉思乡它就有。
④《霓裳羽衣曲》,一说唐玄宗登洛阳三乡驿,望女几山所作,一说根据《婆罗门曲》改编。反正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写的,为啥写的,怎么写的。公认的这首曲是为杨玉环写的,那就这么写吧。
一些碎碎念,可以跳过。
这篇文我搁置了半年,当初实在坚持不下来,不是说卖可怜,是已经崩溃到无法安稳入眠的地步(当然这一切都是我种的因我自食其果),所以我只能选择暂时离开这样一种环境。
我大概沉迷了一个月时间的游戏,调节好心情,然后写了三本原创(包括专栏里的一本幻言),和别的马甲。
我的原则就是不会放弃任何一本文,即使数据不好,即使我写的很痛苦。所以,在完结其他文之后,我想我是时候把坑填了。
我想过,要不要去修改前文(就是秦朝那一段),我想过很多办法,比如顺应时势,改成比较爽文的那种,但说实话如果我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人,或许之前的我也不会那么痛苦。后来我想,既然无法解决,要不就把问题源头解决了吧,干脆直接把秦始皇写死,让小辈们自己折腾。
但是,我又觉得,我为什么要改?
抛开法律明文规定,对错本就不是绝对的,如果我是错的,坚持错的又何妨?我就是一个知道什么是相对好的与相对市场喜欢的,但我如果不喜欢,我就不为五斗米折腰。(太理想主义啦,但请别嘲笑我,因为过于理想主义,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总之碎碎念了一堆,我想,我不会修改前文任何,既然我写出来了,绝大多数不喜欢就不喜欢吧,为了谁喜不喜欢而纠结而改变,那样太不酷了。我要做一个,就算错了,也要坚持错误的人,因为那才是我。
我写文是找同类,如果我写的故事能触动到你,谢谢你的支持。
接下来会写完李俶与李倓两兄弟的故事,然后完结。
因为说实话,我想过很多,历史有其必然性,很多时候历史的走向是社会制度与背后的权利集团共同决定的,只是史书将这些节点突出显示在一个人身上(比如马嵬驿之变)。
我没有办法替他们解决这些时代性的难题,如何挽救秦朝灭亡?如何阻止安史之乱?很难过,我想不到任何方法,我也做不到。我们不过是活在几千年后知识储备比古人多一些的人罢了,但我们始终没有跳出阶级、社会制度的囹圄,人性是复杂的,从古至今都是。
最后,肺腑之言,感谢聆听,但请不必记挂于心。
祝诸君生活顺遂。
2023.10.4
第37章 第 37 章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诗里,大唐盛世跃然眼前。“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诗里,长安月下, 风景美不胜收。】①
【李俶与李倓两兄弟就出生在这样的开元盛世下, 从小一块长大,读书习武, 可谓无忧无虑。所以在安史之乱前, 史书对这两位几乎没有事件记载, 直到后来战乱中崭露头角。】
“安史之乱是什么?”李倓一直关注着这件事, “安史?和安禄山什么关系?还是哪里来的外邦人?”
李俶摇了摇头, 表示不知。
忽然, 他们看见天幕上飘过一行字。
【曹植:哥哥,这就是你所愿的盛世吗?诗歌大兴于世, 人人都可表达自我, 人人都以诗词为美。可我还是怀念当初邺城的日子……】
李俶喃喃:“曹植?是写感鄄赋的陈思王吗?”
李倓:“前面还有诸葛亮和周公瑾,这些人是真实的……就是史书里记载那些人吗?”
弹幕并非实时,他们也不知道这些弹幕来自哪条平行世界线,就连安然自己也不知道。很久后的某天她突然兴起倒回去看, 才发现曹植留下的弹幕,听语气,应该是曹丕称帝之后。
——这也是她唯一能找到的,关于曹植的痕迹。
因为后来她通过系统想要找到曹植的消息, 在曹丕称帝后,她尝试过朝曹植可能所在的时间节点和地点投放天幕, 曹植或许看到了, 却没有选择回应安然——或许时间过去很久, 曹植仍在怀念当初的美好,只是这份怀念,再也找不到人诉说,他也不想和安然说,只能写在视频里,希望有一天能被在意之人发现。
说回大唐,起初天幕给人们带来的是欢乐,讲到安史之乱这一幕时,众人都安静了下来。这些对未来的“预言”,显然有些震惊到他们了。
尤其是,于当下不谈李林甫、杨国忠两大势力,不谈玄宗与贵妃,不谈东宫太子李亨,反倒去谈广平王与建宁王这俩小辈,实在有些令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