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十大“兄友弟恭”(76)

无数通宝从客席间往舞台抛, 像一阵流星雨,于其间,胡姬张开双臂悬空,带着身体快速旋转, 她那动人的裙摆,如花一般绽放。

众人纷纷鼓起掌,掌声雷动。

“倓儿!这里!”有人在人声鼎沸间轻呼。

一位样貌英俊的青年男子从舞姬身上挪开眼神,回过头, 朝呼喊声看去,轻蹙的眉头有些羞赧。

他快步走到桌案旁, 看着呼喊他的人抱怨:“大哥!你怎么又这样喊我, 我、我都成家了, 你别再把我当小孩了!”

呼喊他的人年岁与他相仿,都是二十来岁,五官端正,眼眸如星,咧着嘴朝他笑:“怎么?你多大都比我小着一岁,我喊你倓儿那是亲近你,旁人我还不乐意喊呢。”

“是是是,广平王说什么都是。”李倓闷哼,假意瞥开眼,倒不是真生气,就是想逗逗他的大哥。

李俶果然上当,忙给他倒酒赔不是,还要阴阳怪气喊两句建宁王。

他们的年纪只差一岁,从小一起长大,吃住都在一起,这感情可是非常亲密的,自然不会因两句口舌动脾气。

噔噔——

一阵琵琶琴弦轻抚,清澈明亮。

李倓一下就来了精神,激动地抓住李俶的手臂,低呼:“来了来了!我最期待的来了!”

李俶弯弯笑眼看他,然后将目光放回舞台中央。

胡姬已退场,舞台上空荡荡的。

噔噔——

又是几声琵琶,忽然,一抹白影轻飘,有人从二楼跃下。

这样的动作其实十分惊险,可偏偏这位男子又将这动作舞得十分轻盈,一点也不输前面的胡姬。他足尖轻点,落在舞台中央,手抱一把琵琶,葱白细长的手指在琴弦上拨动。

他一出场,所有人便知道了他的名字,长安城内赫赫有名的李龟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李龟年薄唇轻启,婉转低沉的歌声从齿间流出,仿佛夜莺在啼鸣。①

李倓欣喜道:“是王摩诘的红豆!”

李俶若有所思,跟着唱词反复后面一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此物……最相思。”

金碧辉煌的大厅内,众人听的如痴如醉。高台之上,唐玄宗与贵妃也已坐定。唐玄宗道:“今夜中秋,诸位不必拘谨,饮酒赋诗,载歌载舞,一切所为尽兴。龟年,再来一首吧。”

李龟年抱着琵琶问:“陛下可有想听之曲?”

唐玄宗偏头看向一旁,半透明的纱幔中,隐约可见贵妃婀娜的轮廓,团扇轻掩半张脸,眉眼勾勒着动人的线条,朱唇轻启:“听闻李先生的渭川曲闻名四海,不若就这首吧。”

话音刚落,筚篥声起,韵味悠长。

两名与李龟年同样款式的白衣男子走上舞台,立于他身旁,那是李龟年的两个兄弟。《渭川曲》是他们兄弟三人的成名曲,大唐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以李龟年的琵琶为主调,琴音清扬婉转,琴弦急转,伴随着筚篥,给人一种空旷苍凉之感。

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绪,台下坐着的宾客,纷纷掩面抹泪,似是此情此景此佳节,怀念起了远方的故乡。③

李倓眼里也有泪水。

李俶打趣道:“怎么,你也在思念哪家姑娘?”

一曲毕,掌声四起。

贵妃建议道:“今日中秋佳节,此曲听着怪让人伤感,是我点的唐突了,给陛下赔个不是。不若我来献舞一曲,为陛下助兴吧。”

唐玄宗喜笑颜开:“自是极好。”

贵妃便与侍女往后台去更换衣服,大厅内热闹不止,有诗人饮酒赋诗,也有人击鼓传花,沸沸扬扬。

李倓拭了拭眼角,瞥了一眼:“少拿这些消遣我,广平王平日里就这副德性么?”

李俶闷哼:“难得中秋佳节,与你闲聊也不行。”

李倓没搭理他,倒是往四周环视了一圈,似乎在找什么人。

李俶看透他的心思,点破道:“李相今日没来。”

李倓挑了挑眉:“怎么回事?”

李俶:“听说是病了。”

李倓疑惑:“病的那么凑巧。”

不远处传来欢声笑语,一个中年男子左拥右抱,美人手拿酒杯,一边喂完喝另外一边,好不快活。

李倓无语道:“南诏如今战况危急,他倒还有心玩乐。”

李俶有些无奈:“毕竟是贵妃的哥哥。”

“呵,贵妃哥哥真是好了不得。”李倓愤懑地锤了锤桌子,“早些月他告发李相与王鉷兄弟和阿布思暗中结交,又让哥舒翰从旁作证,陛下便开始疏远李相,你们都以为不错挺好的,但杨国忠这狼子野心,怎么可能是好事?削弱李相助长的可是他自己的威风,哪里轮得着东宫——”②

“咳咳!”李俶故意咳嗽两声,打断了他那口无遮拦的弟弟,还好宴会上人人自嗨,没有过多眼神关注他们。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