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十大“兄友弟恭”(36)

【当然还有最最扎心的一句:“黄初八年正月雨”,试问谁没有被这句话刀过呢?曹丕离开的太突然,突然到曹植仍在他死后,用着他的年号……不说了,先哭会】14

后续视频里的兄弟,曹丕只认识孙策与孙权,只是他的心思全在自己这块,压根也没管讲了他们什么。

他的酒已经完全醒了,呆坐在庭院里,把这段视频反反复复看了快十遍——当然他还是没懂天幕是什么,只能先把它归为神仙显灵。

不过,“黄初八年”这四个字,好似有巨大魔力般,像根针一样扎进了他的心里,又酸又疼。

作者有话说:

1、曹操、曹昂、丁夫人、卞夫人的故事挺精彩玄妙的,感兴趣的小可爱们可以自行搜索。本文就不深入展开讲了,主要还是聚焦在曹丕曹植两人上,以及他们的文学作品。

2、《侍太子坐》的创作时间是有争议的。一认为是在曹丕被封太子(建安22年)的后一年写的。二是在与建安七子(实际上是孔融阮瑀死早了的建安五子男团)一起游宴时写的,也就是建安22年前(男团成员大多死在22年)。支持这一说法的人认为《侍太子坐》原名《侍公子坐》,后被改成太子。

我比较赞同后者,因为从诗的风格来看,比较符合那个时期的曹植。在时间上越靠近曹丕称帝,曹植的诗风格越没有之前的少年气。

附上全诗:

《侍太子坐》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

清醴盈金觞,肴馔纵横陈。

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

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大致前八句写了宴会上的景色多么美,食物多么好吃,人多么妙,当然最妙的是最后一句,描写他哥哥的样子。

整个宴会那么好玩,你眼里只有你哥哥吗?(啊喂)

另外碎碎念,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植写这首诗是惧怕曹丕、讨好曹丕、阿谀奉承曹丕。

嗯,怎么说呢?图啥啊,图曹丕不洗澡还是咋滴啊?

3、诸葛孔明和周公瑾都是平行时空的,一个四川话,一个吴语,鸡同鸭讲。

4、刘备三顾茅庐在建安12年至13年,求得诸葛亮出山,求得隆中对。当时应该知道诸葛亮的不多,隆中对更是不被人知(毕竟预言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本文此时是建安13年5月,刘表还没死,要到后面7,8月才病死,此时刘备还是投靠在荆州刘表手下,所以曹丕应该对诸葛亮不是很熟悉。

周瑜——《三国志吴主传》: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征讨江夏的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在此之前周瑜就打过很多仗,很出名了。

5、《三国志·魏书·任城王萧传第十九》: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

《三国志·文帝纪》: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曹操的《立太子令》:“告子文: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止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

出自《御览》二百四十一引。子文即为曹彰,曹丕与曹植的兄弟。

6、“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出自《魏志·陈思王植传》,又《御览》四百五十九引。

7、《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这是对两人性格的描写。

8、丁仪、丁廙[yì],杨修,吴质等两兄弟手下各种谋士的故事,后面会写,可有意思了。

9、司马门事件时间我是看了某乎上一篇回答《驳司马门事件发生于洛阳说》,感兴趣可以搜来看看。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记录了司马门事件:“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10、《与杨祖德书》也就是《与杨修书》最后一段写:“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11、《七哀》原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12、《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五年春正月,初令谋反大逆乃得相告,其馀皆勿听治;敢妄相告,以其罪罪之。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