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也懒得去计较了。
毕竟这种事看得太多,麻木的同时,他也不会再去计较无用的善与恶。
全凭病人自己的心意吧。
第72章 最好的朋友
距离进行手术还有最后八个小时。
为了方便计时, 理疗空间也与真实的时间同步。
悬浮的电子屏幕正在转播着现实世界中的新闻节目,路德果断切换频道至生活频道。
看着人们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以及脸上洋溢的幸福微笑。
属于路德的原生记忆也在一点一点找回。
但他自始至终都维持着这么一副沉静模样。
哪怕到最后,真实的过往完成拼凑, 路德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触动。
关闭电子屏幕, 路德下床站到窗前眺望着天空的明月。
伸出手遮挡住那轮浑圆完整的月,思绪在自由翱翔。
不论是他们认定的现实还是他记忆中的现实,都不会出现这么澄澈的天空,乃至明亮皎洁的圆月。
蓝星早已经千疮百孔,区别只在于, 他认知的现实人心的罪恶程度已经浓郁到将整个世界都扭曲。
当下这个现实,看似安宁、祥和且民主,他也在这里拥有着看似辉煌无可限量的未来。
可它不“真实”。
那个麻木且专断的自我,日日夜夜都为了工作而汲汲营营。
在经历过如此漫长的岁月交替后, 名为“真实”的自我也被埋藏取代。
如果只是短短的几年还好。
问题是路德在米尔斯界定的实验世界中生活了亿万年。
曾经的记忆乃至自我都相当模糊了。
他也想记起最初真实的模样, 可是, 最能取代一个人旧日过往的, 并不是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
反而是这种细水长流, 看似不起眼, 其实深如刀刻的日常。
帕米尔斯山的场景清晰得就算是闭上眼也能将它完全复原。
小屋中, 他靠着躺椅, 借着壁炉取暖。
一人、一杯茶、一本书的悠闲日子,让他难以忽视。
至于后来那一个又一个学生, 他们也是如此鲜活的个体。
想要遗忘,想要轻易去否定他们的存在。
即便找回了现实世界的人格,也明白他们只是虚拟实验中的一段段虚拟的模拟数据。
路德却很难再以平常心去看待了。
如果他真的如那群人所说的, 患上了现实脱离症,他倒还好受一些。
可他没有。
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 并且完整保有着他所坚持不遗忘的记忆去对抗这群人自以为是的疗愈。
他不想忘记。
因为,那些记忆中的人,的的确确真实存在过。
数据就不该被当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予以尊重吗?
如果他不尊重数据,不认同AI的自主个性。
那也不会有这些实验了。
人类总是基于未知而对新生事物倍生恐惧。
这才有了内部大会的分歧。
不理解他的人将他的自信认定作是傲慢。
傲慢?
也许有点吧。
毕竟他信任自己对AI足够了解,对这一未来新生命个体有着通透深刻的认知。
人类是基于物质基础而诞生,是碳基生命体的进化杰作。
但谁又能否认未来不会出现更新的、且颠覆人类基础生命体系认知的全新生命个体?
前两次的模拟实验加深了路德这一构想观念。
在第三次回归后,经历过这段时间的沉淀。
他更加坚信了这一论调。
这些在自诩现实至上的人们看来只是一段数据、虚拟存在的个体。
他们是存活的!
只要赋予他们载体,他们能成长为远超人类的个体,更具理性也更有智慧。
但一切的前提在于,得授予他们框架。
整合了不同世界中的人格后,路德摒弃傲慢与偏见。
AI需要学习,也的确以人脑作为初始模板。
但这并不是束缚住他们的框架。
相反,这就是他们成长的模式。
他们也将基于这一模式,逐日成长,青出于蓝。
人类是科技的主宰。
但不是生命的主宰。
工业革命的反噬告知人类需得敬畏自然。
当下,信息时代的飞跃告知人类。
生命的形式远不止物质为基础。
它们可以是数据。
迷惘的思绪被理清。
混沌的双眸变澄澈。
路德前所未有地清醒且视野开阔。
四散纷飞的千纸鹤化作的一只只飞鸟也在这一刻回返窗边。
它们簇拥在路德身边,当第一只飞鸟破碎作一段数据缓慢飞向路德掌心。
第二只、第三只……也同样如此。
一千条破碎的、来自于生命体的记忆碎片与执念缓慢注入与路德融合。
他看到了对人生持截然相反态度的个体,在现实与虚拟错位中的挣扎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