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辰颔首道:“的确,皇后在民间的确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尤其近几年,不少寒门大臣都是皇后扶持上去的,只是王家似乎又更偏向扶持贵族子弟……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
梦珏拍了一下手,说道:“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皇后与她的娘家,有着矛盾隔阂。”
“还记得我在《洛阳时下新文》上写的吗?皇后的弟弟王炳,去年他因舞剑险些杀死庶族重臣而被贬官,皇后并未替他求情,直到前段时间,王炳才重新进入御林军。”
“想来这就是天子之家,哪怕是亲人,为了利益,转眼也会是仇人。”甯霞开口说道,神色漠然,不见平日里的温婉模样。
众人颔首同意,有人说道:“王炳的风评一向不好,也难怪皇后不愿为他求情。”
“其实皇后能有今天自然是因为圣上的宠爱,从入王府,皇后便一直是圣上心尖上的人,”梦珏继续像说书人一般说道,“而且我听说,不少计策都是皇后献给圣上的。”
众人闻言,不免在内心的某一处开始佩服这位皇后,虽然她下令绑走书局众人,但这些日子他们倒也毫发无损,还被好吃好喝地招待在长安城的一处别院里,更何况,皇后一直对他们这些平民百姓关照有加,朝堂推行的政策皆是利民之策,深得民心。
此时,令歌好奇着,若是令楷在此,他会对皇后有何评价?
侍辰低眸,摇头叹道:“是啊,陛下宠爱皇后,现在天底下有谁不知道‘萤火梅林’?”
令歌颔首,先前他已经听梦珏说过,在今年七夕时,皇帝为博皇后一笑,特地令人在七月间栽培出鲜艳如火的梅林,萤火虫飞舞其间,唯美不俗。
这时,坐在一旁的龚祁叹了一声,说道:“不怕天子无情,只怕天子有情。”最近龚祁一直在书局帮忙,吃饭时便也留了下来。
众人颔首同意,令歌不太懂,只是觉得皇帝对皇后一番真心倒也不错。
梦珏继续说道:“今年是长庆十三年,太子已经年满二十,是时候要婚配了,不少官宦人家的女儿都送去参加选秀了。”
二十岁?该婚配了?令歌感觉脑袋有些眩晕,这个年龄离自己不远了。
梦珏说起今年是长庆十三年,令歌不由地想起孙太傅说自己是出生在隆豫十二年,而父母也是死于隆豫十二年,于是令歌开口问道:“梦珏,你可知道隆豫十二年发生了何事?”
众人闻言,不免惊奇地看向了令歌,不过细想令歌自小生活在塞外,不知道隆豫十二年发生了什么事也情有可原。
“隆豫十二年,北魏灭亡,我大齐一统天下。”
令歌点了点头,又问道:“那年还有什么事发生吗?”
众人陷入沉思,梦珏想了想,突然想起什么一般,兴奋地说道:“我想起来了一件事,就是先帝爷的弟弟,灭魏功臣——临清王,在那一年之后突然销声匿迹了。”
令歌闻言,正坐起来,只见梦珏神色凝重了起来,说道:“说是在青岩山遇到了刺杀,就连尸体都没有找到,还有他的孩子也下落不明,据说临清王的那个孩子是带月出生。”
“带月出生?”几位年轻的小书童疑惑不解。
“对,”侍辰开口说道,“据说临清王的小世子,左胸上有月牙状胎记。”
闻言,辰玉和甯霞都不约而同地看向令歌,令歌却是默然,装作未曾听见一般,见令歌如此,两人的心里也有了数。
“小世子的母亲是谁啊?”有人问道。
“这个不清楚,小世子的生母从未对世人公布过。”梦珏摇头道。
令歌垂眸不语,想来正如师父所说,大多数世人只知道临清王有一子,却不知道孩子的母亲正是白清漪。
“会是谁杀的临清王?听说他人可好了。”
梦珏压低声音,回应道:“有传闻说是先帝爷不容自己的弟弟功高盖主,这才下手除去;也有传闻说是那些王公贵族忌惮临清王,这才派出了刺客。”
“孰真孰假也无从得知了,”梦珏摇头,叹息一声,“都说当年的临清王俊雅不凡,无数女子为其着迷,不仅如此,他的好友更是遍布天下。”
说着,梦珏看了一眼无忧,无忧会意,点头应道:“我听我父亲说起过,他和临清王是旧友。”
“是啊,临清王为人亲和,爱民如子,听说当年他和我们书局也走得近,时常来关照从书局里走出来的读书人。”梦珏继续说道,“就连现在的孙太傅,都曾受过临清王的恩惠。”
“临清王逝世当真是可惜,要是他还在,我们这些老百姓的日子会更好过。”有人叹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