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来了之后就去工地干活儿,没有时间去办这个手续,可是现在不能一直拖着不去办。
这粮食要吃到明年秋收。
现在陈安安是从队上借了50斤玉米面。
眼瞅着要见底了。
老太太嘱咐陈安安到了县城之后,帮自己从合作社里买点儿冰糖块儿,还有针线和棉布什么的。
当然,老太太想要的都是那些调味料肯定少不了,顺带老太太还让她买点儿肉,居然从兜里还能掏出肉票。
让陈安安从县城的肉铺里买上二斤中腰回来。
陈安安倒是大吃一惊。
没想到老太太和一般人还真不一样。
陈安安坐着对上的马车到了县城去,县城没有班车,他们这边路不好走,所以不通班车。
基本上都是靠马车,牛车或者拖拉机之类的,但是拖拉机都不好走。
陈安安先到了县里面去办了自己的手续,果然上面给他的批条签了字,直接盖了章,拿回对上就能用。
差不多能领180斤的口粮。
这口粮吃到秋收肯定是不够,但是这已经是县里尽力了,总不能她没有在人家队里干活儿,白吃人家的粮。
陈安安剩下的就得自己买粮食补贴。
不过陈安安有商城对于粮食这方面倒没有多担忧,不过这会儿趁机去逛了供销社,这里缺很多东西。
先给老太太把调味料以及冰糖,针线,棉布什么的买了,这些针头线脑的,不值得自己从商城里买。
本地能买到的肯定要省事儿的很多,顺带手又把自己缺的一些日用品闭补上。
想到老太太炒菜那节省的样子。
除了自己吃的那一顿酸汤面,老太太奢侈了一把,用油把葱花爆香了之后撒在面上,平日里老太太都是拿一块小布子。
在油瓶里蘸点儿油,在锅里擦一圈儿,那样来炒菜。
其实真正说这个时候的人们的饭菜不大使用油脂,啥菜做出来都不好吃。
而且普遍人们肚子里没有水。
其实她想买油,可是到了供销社里才知道这油必须自己带油瓶或者带油壶来,而且一般都只有菜籽油或者蓖麻油。
油票的话手里有几张,但是这年头儿一个普通家庭一年最多一斤油票。
村里人大多数都是自家村子里产豆子或者是产油菜籽儿才能自己榨油。
基本上地都要用来种粮食,哪有那么多种这些油料作物的。
所以大概率吃油方面是个老大难问题。
陈安安转了一圈儿,最后决定由从自己的商城里买。
毕竟一次性可以买好多桶油,而且都是那种纯压榨出来的花生油。
要是拿这么一大桶油得找个好的理由,要不然自己糊弄不过去,老太太又不傻。
陈安安买的是那种白色塑料桶的,而不是买的那种后世的透明包装的油桶。
这种白色塑料桶这会儿的人们也常用,所以装这么一大桶油的话,一般人觉得合情合理。
陈安安考虑了一下,装的是花生油。
花生油做菜香。
一会儿还要坐马车回去,所以在城里转悠着,趁机把自己需要的东西拿出来。
从那隐蔽的死胡同里转出来,手里已经多了一大桶的油。
刚走了没有几步,就听到身后有人喊。
“同志,同志,这位女同志。”
陈安安回头这才发觉有一个年轻女干部模样的女同志急匆匆从后面跑了过来,一双眼睛死死地钉在自己手里的油桶上。
“同志,你有啥事儿啊?”
“同志啊,你这油是从哪儿买的?你看你能不能匀我一点儿。我能出高价。”
女同志压低了声音,拉着陈安安就朝路边走去。
陈安安急忙挣脱开女同志的手,
“同志,这是俺们家自己家榨的油,不是买的。
再说了,俺不能干这种事情。”
开玩笑她都不知道这人是谁,随随便便跟这人到旁边巷子里去交易,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万一这人是纠察队的,自己直接就得进去。
另外一种万一旁边有一个陷阱设套,她这连人带油都得进去。
她知道这个年代有黑市交易,但是咱也没经历过。
万一没碰到什么好事,碰到了坏事儿,就她一个弱女子,陈安安可不认为她这两条腿能跑的动。
第297章 厌食症
女同志一看陈安安跟自己急眼,立刻明白过来,急忙松开手低声说道。
“小同志,你别担心,我真不是坏人。
实话跟你说,实在是俺家油票早就用完,俺家老爷子就喜欢吃点儿油大的。
实在是弄不来肉票和邮票,要不然我也不能大街上这么做。”
陈安安犹豫了一下,如果能卖出去这些食用油的话,也能赚一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