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吃过后,众人纷纷点评:“吼,又甜又咸,本是两种相冲的味道,放在一起,却异常美味,咸蛋黄的存在减淡了豆沙馅的甜腻,而豆沙又使得蛋黄没有干吃那么咸了……”
也有人好奇:“豆沙是什么?”
杜三嫂被众人围着,有些生怯,但还是如实回答:“红豆。”
“那怎么是甜的?”
“因为加了糖浆。”
“……”众人七嘴八舌地问,但涉及商业机密,杜三嫂便不肯回答了。
终于,遇到了问价的客人:“这一个月饼多少钱?”
“一个二十文。”
“嘶——这么贵!”众人战术后仰。
“一个月饼能分四份,一份是五文钱,这般算的话,是不是就不贵了?”
众人:“……”
一个人吃一个月饼还是太腻了,吃不完,所以分成四份无疑是最优解。一家四口人的话,刚好一人一份,这么算来,二十文钱似乎也不是很贵了……要知道跟糖有关的东西都贵。
虽然糕饼生意一开始不是很好,但是吃过紫霜园糕点的人都会成为回头客。特别是一些富户,觉得用这样的糕点、糖果来招待客人特别有面子。
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听说了紫霜园糖果糕饼,有幸品尝过的人也逐渐地喜欢上了这些甜点。
杜三嫂做出来的糕点品种逐渐丰富,那些用料成本高的,如马蹄糕,她暂时先不做了,主要推出芝麻糕、绿豆糕、米糕、月饼等。糖果类则有姜糖、椰子糖、冬瓜糖、柚皮糖、冰糖葫芦等。
很多糕饼糖果南康州的百姓见都没见过,而一旦吃过,便觉得回味无穷,很多人都以能吃上紫霜园的糖果为荣,毕竟这些东西真的太贵了!
只有冬瓜糖,因为冬瓜的产量高,成本相对较低,做法也简单,所以卖得算是便宜的,哪怕是买一根冬瓜糖给孩子舔,也能舔上一整天。
在刻意的宣传和营销下,紫霜园这个品牌算是传遍了南康州。
等到了甘蔗丰收,糖寮又开始冒烟的季节,第一家卖糕饼糖果的紫霜园·杜记食斋开张了!
铺子是冯佑民和梁姻帮忙找的,考虑到杜三嫂要带着嗣子生活,可能还得雇人帮忙,所以找的是“前铺后居”格局的房子。原本杜三嫂是想租的,但是考虑到房东有可能会在她把铺子经营得红红火火之际,将她赶走,然后自己开一家冒牌的紫霜园来抢生意,所以杜三嫂咬咬牙,向洲渚、杜佳云和冯佑民借了钱,买下了这里。
铺子开张的当天,杜段、梁氏和杜二郎也过来了。
看着新挂上去的旗子,他们下意识就忽略了紫霜园三个字,眼里只有上面绣着的“杜记食斋”四字,心中颇为自豪和沾沾自喜:这是我们杜家的铺子!
实际上,之所以起名杜氏,是因为这件铺子,杜佳云出了大头,洲渚和池不故的总投资占比只有两成。杜三嫂担心以自己的姓氏起名会被杜家人怀疑,因此以杜佳云的姓氏为名。
由于杜三嫂要做糕点,所以她雇了一个手脚勤快又能说会道的中年妇人当伙计。杜二嫂早已将铺子当成自家的产业,提出要来帮忙,但杜三嫂以她要照顾杜二郎,夫妻不能分离太久为由,回绝了。
至于收钱这种事,更不可能让杜家人沾手。
糕饼铺的事,洲渚完全没有过问的打算,她现在的重心还是在糖寮上面。
入秋的时候,冯佑民带来了一大笔订单,买糖的是去年的广州商贾,那一次他带回去的糖让他尝到了甜头,所以这次即便商税增加了,但他还是为利益所驱,加大了收购力度。
当然,因为商税增加和南康州甘蔗丰收,双方免不得一番拉扯,最终大家都是各退一步,每人都少挣一点,洲渚这边的批发价让了两文钱每斤。
……
南康州,广州贾姓商贾从冯佑民的铺子出来,便在街上闲逛起来,没一会儿,他便在一家铺子上面看到了一面旗子,上面绣着“紫霜园·杜记食斋”的字样。
他买的糖就是紫霜园的,所以下意识走进了这家铺子。
进了门才发现这里竟然摆着不少食盒,食盒里装着各色糖果糕饼,他看那些名字发现都是自己没听说过的。
“你们这家铺子跟卖糖的紫霜园有什么关系?”贾姓商贾问正在算账的杜三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