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椰子糖,还有冬瓜糖、糖葫芦等,口味多样,总能满足老百姓的口味。
糖果到底是太甜了,而且不能饱腹,所以不一定比糕饼类受欢迎。
洲渚能想到的糕饼类甜点数不胜数,什么绿豆饼、米糕、凉糕、豆沙糕、马蹄糕——说到马蹄糕,它的原材料之一是荸荠,俗称“马蹄”。北方的人可能对它很陌生,但两广、闽地的人对它却很熟悉。
洲渚观察过,南康州栽培荸荠的人不在少数,因为有点甘甜,还多汁,所以一般被人作为水果给端上桌。因它生于沼泽或水田中,所以对于很多富户来说,它们并不是什么稀罕的奢侈品,多是百姓用来充饥的。
当地人不清楚它还有别的用途,洲渚却清楚,荸荠可以磨成粉,然后加糖水,就能制作成马蹄糕了。
除了以上糕饼,洲渚还想到了南康州当地美食——籺。比起那些绿豆饼,恐怕南康州的百姓对籺的接受度更高,所以如果能弄出甜口的籺,那就更好了。
在做甜点方面,洲渚只是一个理论家,实践阶段还得靠平日负责下厨的杜佳云及池不故。
杜佳云心疼糖,所以在制作糕点的时候都十分小心谨慎,力求少浪费一些糖。
洲渚却说:“要想成功,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若是连这点觉悟都没有,怎么挣大钱呢?”
她将那些并不算成功的糕点送去给白衣庵的尽休师太,让她供奉于佛堂,又或者分发给贫苦的人吃。
尽休师太没有吞功,在救济食不果腹的穷苦之人时,也会提到这些东西都是洲小娘子提供的。
洲渚之所以选择让尽休师太去做这个好人,一是糖太贵了,如果她经常拿出这些甜点来分发给别人,肯定会惹人注目,别人一看夏馆只有三个弱女子,然后把她们当成冤大头,前来搞事怎么办?她跟池不故有自保能力,杜佳云没有。
二来,她并不想让人养成习惯,哪天她拿出好的糕点,不再免费给穷人发放,他们肯定会怪她。别到时候接济出仇人来了。
本以为甜点研发工程要耗时又耗力,洲渚都做好了长期研制的打算,没想到峰回路转,叫她们遇到了杜佳云的三嫂。
那是清明寒食的时候,杜三嫂去祭拜亡夫杜三郎,杜佳云同行,发现她提了一篮子青团。杜佳云吃着甜甜的,寻思,这不就是甜点吗?
杜佳云忙问:“这青团是谁做的?”
杜三嫂有些不安:“我做的,是不好吃吗?”
杜佳云惊讶道:“不,太好吃了,我想知道是怎么做的。”
杜三嫂松了口气,将它的制作方法告诉了杜佳云。
杜佳云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杜三嫂的祖母曾是江南大户家里的厨娘,做的一手好甜点,家里也借了大户的光,开了家卖糕饼的铺子,后来家道中落,被迫举家南迁,在广州落户。但她们家对于当地的百姓而言到底是外来户,处处受排挤,最后家境一日不如一日。
几年前,兄长与人争夺水源而械斗伤人被抓,她跟嫂子也被乡人驱逐,成为浮客。辗转之下来到南康州,为了生活,她们将自己卖给了牙侩,嫂子被牙侩卖到了别处去,她则被卖到杜家来。
杜三嫂虽然身世凄惨,但她习得一手制作甜点的好技艺,若非没有本钱,她都想开店自己营生,也不至于被卖到杜家守寡。
虽然十分同情三嫂的遭遇,但杜佳云越听眼睛越亮,她带杜三嫂去找洲渚,道:“阿洲姐姐,我找到好帮手了!”
第54章 糕点
对于不常制作糕点的杜佳云及池不故来说, 即便她们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也很难将理论落实到具体的生产制作上面来。所以,找一个懂制作糕点的人来帮忙, 就很有必要了。
果不其然,听完洲渚的理论知识后, 杜三嫂的脑海中很快就有了具体的做法,她将荸荠磨成粉, 晾晒干,然后用荸荠粉与糖水,蒸出了一笼马蹄糕来。
马蹄糕晶莹剔透,呈现琥珀色, Q弹柔软,放凉后再切成巴掌大小的块状食用, 竟十分美味!
“这口感真好, 若是旁的糕点, 只怕吃了没几口便得喝些水, 否则定会噎着。这马蹄糕又软又甜, 便是没有牙的老者都能吃。”杜三嫂道。
更重要的是,荸荠并不贵, 所需的糖也不用太多, 马蹄糕做法简单, 老百姓也吃得起。
“籺与它相比,我竟觉得籺没那么好吃了。”杜佳云道。
夸完杜三嫂的聪慧与手艺后, 洲渚又给出了她的建议:“若能加一点马蹄碎,吃起来会有爽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