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黄长生仿佛彻底消失在了洲渚的面前,要不是听人说他依旧在乡里横行,洲渚还当他已经死了。
而沉迷创业的洲渚没空去管黄长生。
等她种的甘蔗成熟了,她便着手准备制作糖冰。制作糖冰时沥出的糖液和一些没能结晶成形的次品,她也没有浪费,而是拿去加工成了片糖。
有很多人分不清楚红糖跟片糖的区别,以为这是一种糖,其实从它的制作方法上来说,就有着很大的不同。片糖更接近糖冰,因此又称之为冰片糖。
等这些糖都上市后,百姓们很快就发现,糖的种类一下子丰富起来,以前只有饴糖、蜜糖和蔗糖之分,现在光是蔗糖都能分几个品类,什么红沙糖、白沙糖、红糖块、冰片糖、糖冰等等。
以为洲渚只会制作沙糖和糖冰的李青瓷发现州城的市面上多了这么多品种的糖,而且都是出自紫霜园之后,人麻了。
敢情他还是太小瞧洲渚了,她怎么可以炼制出这么多品类的糖来?
其实还有一种赤砂糖,不过那是白砂糖在工业化条件下才能生产出来的衍生品,目前不具备那么高的生产水平,因此洲渚没有去浪费时间。
紫霜园的糖并没有影响李氏糖寮的糖冰的销量,毕竟冯佑民已经找到了愿意收购紫霜园红糖、糖冰和片糖的船商。
刚刚起步的紫霜园的糖产量本来就不算高,被外地的商贾分走了近一大半后,剩下的“紫霜园糖”在州府便成了紧销货。
等大家都买不到紫霜园这个品牌的糖后,才开始找平替。
李青瓷的糖也因此在州府打开了销路,不过心情有些复杂。
第52章 分红
年底, 洲渚统计了一下今年的糖产量,发现糖冰的产量比她预想中高出了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 原本预期一亩4000斤甘蔗能做出220斤糖冰,但现在增加到了264斤。
虽然甘蔗的亩产也提高了, 但糖冰的产量增加并非只跟原料的增加有关,而是结晶率高了。
同样份量的蔗汁, 在李氏糖寮的时候只能出20斤糖冰,但在她这儿能出24斤糖冰,有一批甚至瓮瓮都高达32斤。
她跟别的蔗农买的甘蔗数量与卖给李青瓷的甘蔗数量相等,所以按百亩甘蔗来算, 共产红糖1万斤,原材料占了20%。沙糖8000斤, 占原材料的15%, 剩下65%制出糖冰1.62万斤, 及2800斤片糖。
营收达18707贯钱, 也就是1870.7万文钱。
算一算账, 利润也比预期高出许多。
这百分之二十的差额刚好补了将糖批发给冯佑民之后的亏损。
杜佳云仿佛第一次看到钱,眼睛都瞪大了, 什么叫腰缠万贯?这就叫腰缠万贯!
由于洲渚买田的时候没有杜佳云的投资, 所以扣除甘蔗的成本, 还有劳力、前期投资建设糖寮、买石灰、柴火和瓮等支出,只剩五成不到的利润。然后这里面还得扣去预留明年生产所需的各种成本, 最后只剩561.2万钱作为可分红的净利润。
杜佳云分得两成,这第一年就回本了, 接下来如果还是这么顺利的话,她想腰缠万贯也不是难事了!
洲渚的分红更多, 除了紫霜园的分红,还有李青瓷那里的7%的分红。不算李青瓷那里的分红,以及除去给股东们的净利润,她卖甘蔗的那部分都足够她再买二十亩田了。
考虑到甘蔗要轮作,她决定再买两百亩地。
宿根蔗一般能宿两年,而轮作的话最好是隔个两载(宿根两年后再隔两年),所以三百亩地,每年都能种两百亩,剩余的一百多亩可以改种稻谷。
——
南康州城。
冯佑民与梁姻夫妇也赶在年底前算了一下账,赫然发现,他们以每斤红糖、沙糖、片糖各100文钱,糖冰980文的价格买入,再分别以110文、1080文的价格卖给外地的商贾,只需跑跑腿、动动嘴,就能从中挣得182.8万钱,这可比他们以前当代办挣得多了。
“只忙四个月,便能挣以往两年、三年才能挣来的钱,这糖利可真是高呀!”饶是见多识广的冯佑民也不禁惊叹。
梁姻道:“幸好当初决定了跟洲娘子合作,不然,这等好事哪轮得到我们?”
她又道:“听闻洲小娘子准备再买两百亩田,明年应该有更多糖产出,我们可得找好下家,否则这么多糖砸我们手里了怎么办?”
冯佑民思忖片刻,道:“这紫霜园的糖冰最是甘甜,这种甜仿佛是将甘蔗里所有的糖分都浓缩到了一处,不管是炖什么,味道都好极了,因此最受城里的富户喜爱。哪怕找不到外地的商贾,也不会砸在我们手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