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震怒,在发现真相后当场赐死婉蓉、刘垣两人。
今晨下旨问罪郭品,又着令州府严查拐卖一事,负责户籍的官员一律停职查办,从使者团中选出三人接替他们的职务,带领州府的官员一起重新整理贱籍的档案。
郭品对此百口莫辩。
因为庄子确实是他的,外人也不知道红缘阁在那里培养新人。
如果他要说此事全是红缘阁的问题,那两个丫头不是被拐卖成他的家仆而是进了红缘阁,下一个起火的就该是他家。
好在太子这个说法中,他的责任不大。
捏着鼻子认了,好好地道歉赔礼,应该问题不大。
他并不知道的是,太子已经趁机调查起了他的账目。
陆府。
第一天正式上班就看着好几个同事被抓走的陆青元回到府中,来到正在垂钓的族长身边,问出心中的不解:“太子殿下当真只是因为月贵妃那个侄女在发怒?”
陆徽一动不动地望着平静的湖面,语调与湖面一样平缓:“你见周围未被抓的同僚对此无动于衷,选择置身事外而感到疑惑?”
陆青元点点头:“我觉得太子是想借此插手湘州的政务,但他们好像不这么觉得。”
“当一个身处高位的人发怒,仿佛失去理智与分寸,又有着充分的理由时,周围的人只会选择暂避锋芒,容忍对方的这次发泄。”
“况且太子只是要求核实贱籍当中有没有不合律法的转换,对自诩大族出身的他们来说,这跟他们毫无关系,也损害不了他们的利益。”
世家虽然会买入仆从,却不会干买卖人口这种会有损名誉的行当。
并且鄙视干这一行的人。
所以他们不仅不会产生危机感,还会看乐子。
陆徽说完,叹了口气说:“可他们都不肯仔细想想,世家之中,身处贱籍的人可比他们这些主子的人要多得多,许多事情也是这些身在贱籍的人办的。”
太子掌握了这些名录,要查办他们还不是轻而易举?
陆青元也叹了口气:“他们也不想想,太子之前发怒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
哪一次不是搞得朝野大震,腥风血雨?
陆徽:“若是太子真将郭品拉下马,我们也该给出最终的表态了。”
“您已经打算好了?”陆青元惊讶地问。
陆徽将鱼竿拉起,看着干净的鱼钩说:“年纪大了,钓鱼又被白吃鱼饵,该找个能下网的主子作为依靠了。”
第143章
要说陆徽为什么会这么快就做出决定。
其一是太子的态度非常明显。
虽说不是那种礼贤下士, 或是给他们许诺各种好处,但也是希望能带着他们一起干实事,为万民谋福祉, 为万世留功业。
对他们这种等级的世家来说, 后者反而更有吸引力。
其二,则是陆徽的个人原因。
他当时从京城离开时,跟皇帝闹得非常难看。
皇帝甚至说过“你们姓陆是要反了不成”这种诛心的话,虽然后来改口道歉了,但陆徽记了十几年,一直耿耿于怀。
从太祖建国之前, 陆氏就是他萧氏的股肱之臣。
这么多年的君臣相合, 到了他这辈, 却换来一句“你们是不是要造反”。
若是带着这样的评价,终身不仕,他百年之后要如何面对陆氏的列祖列宗?
家里人一直小心翼翼地不在他面前提起此事。
连带着讨厌皇室与朝廷, 以致于险些在洪水时酿成大祸。
“不过我不急着出山,毕竟现在是你们这些年轻人发光发热的好时候。”陆徽看向陆青元,“我那不肖子当初虽说是故意输给那谢伯珩,但谢氏这位新家主,确实是不得了的人物。”
陆青元一惊:“您见过他了?”
陆徽:“自然见过, 要不是他,我怎么会让使团来安排避洪救人,又怎么会去见太子呢?”
按照他们的刻板印象。
其一是朝廷的人只会添乱。
其二是北方人不懂南方的水。
佑郡王两项皆占, 所以刚来的时候,只有董城勉强接受了他们停驻。
“我都不知道……”
“他来这里, 当然不能让别人知道。”
陆徽将鱼竿重新抛出:“有他在,谢氏就不会步我们家的后尘。只是不知, 他们是想独善其身,还是想兼济天下。”
陆青元对谢氏的动向也颇为关注:“您更偏向哪种情况?”
“如果我是他们,会选前者。”陆徽眼中藏着忧虑,“和州旱灾,湘州水灾,都是几百年未有的规格,往后怕是要越来越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