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卿之中最后一个他的人死了, 还拖累了奉常府的半数官员。
这就也就算了, 缺失的这些官位给那些老牌世家提供了回朝的便利,才是最令他痛心的。
他花了十几年将这些世家排挤出朝堂。
现在的情况,约等于他十几年的心血白费,还吸引了那群人的仇恨!
还有,最要命的是皇帝已经决意不理朝政。
他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轻易地得到皇帝的准许,去做一些事情。
太子监国。
可不是要跟他分庭抗议, 而是要当他的顶头上司。
要是十三曹还在丞相府, 他或许有一争之力, 现在他就是个处理公文的工具,话语权仅限于能说话。
剧烈的心痛下,苏丞相甚至开始后悔自己为了那幅画而选择闭门思过。
即使他清楚自己做决定, 只是想避避风头。
他也忍不住想要将责任推卸到别的什么东西身上。
苏丞相颇为凄凉地站在百官的左首,群臣不再像以往那样紧随他的身后,而是谨慎地保持着距离,无人跟他搭话。
他便清楚地意识到,现在的情况已经跟从前短暂的落入下风不同。
是真的, 大势已去了。
真正意识到这点之后,苏丞相反而失去了焦躁的情绪。
只要他还是丞相,还站在朝堂中, 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现在的朝堂又不是太子的一言堂。
那些老牌世家的人看不惯他,更看不上太子。
对于他们, 太子也不能像从前对其他朝官那样,说砍就砍, 说抄家就抄家。
也该让太子瞧瞧,这些百年世家的厉害。
坐在帘子后面的萧云察觉到苏丞相态度的改变,遗憾地收回关注。
不愧是他。
这么快就振作起来了。
萧云也抱着和苏丞相相似的想法。
不阻止苏丞相回朝,也是打着分担仇恨的注意。
形象不是一天就能改变的。
在她把自己包装成贤明太子之前,这个朝堂最好保持三足鼎立的状态,才能不出乱子。
师宣从萧云手中接过一道谕旨,走至台前宣读。
“宗庙乃社稷之始,礼法乃治国之本,为奉常者,需明德以自守,晓礼制以理事,崇神虔心,敬祖守制,吴国公乃两朝旧臣,奉静娴大长公主为妻,恭良顺俭,先帝与陛下常称赞加恩,今仰承万岁之意,加奉常之职。”
吴国公就是宁雨笙的祖父。
皇帝的亲姑父。
比起对皇位有威胁的亲叔叔怡亲王,皇帝一直更愿意给姑姑加恩以示自己对宗室的关照。
吴国公早年还跟随皇帝一起打过夜国,身上有武将的荣职。
所以尽管他近些年一直修身养性,不管朝政,也并不影响他家门第显赫。(所以原著里,反派才会娶宁雨笙来给贵族释放友好信号)
吴国公立场也一直很明确:你们打你们的,要是惹我就别怪我抽你的脸。
萧云有意找一个身板过硬,又处在党争之外的人来担任奉常一职。所以在看到宁雨笙的信时想到这位后,第一时间去找吴国公问过对方的意向。
没想到对方很干脆地答应了。
问理由,吴国公就笑呵呵地说:“这么大一家子人,我活着的时候还能供他们风光地过日子,等我死了,怕是有些小辈连吃穿都发愁。”
吴国公府是四世同堂,宁雨笙年纪最长的侄子已经到了进学的年纪,但是她的堂兄之中,并没有人有功名加身。
叔伯中虽有一两个将军和禁卫将领,却并不得重用。
吴国公和其妻子要是去世,国公府必然会走向衰落,所以他现在改走文官的路子,反而能为家里的小辈挣一份前程。
不管吴国公的目的是不是如此,反正萧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除去奉常之外,如今的九卿中,郎中令由白羽卫的统领白潜兼任。
廷尉被萧云换成了窦白风。
治粟内史是杨谷举荐的人,算是半个太子党。
卫尉是半个国师的人。
典客一向是透明人,皇帝不接待外使,他就几乎没有出场的机会。
太仆傅朗已经回归自由身,不用再去左相府上打卡,由于其邪门的属性,短期内不会有人活得不耐烦地去拉他入伙。
少府是老墙头草了,除了坚定地听从皇帝之外,谁权势高捧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