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年方八岁(科举)(104)

作者:王廿七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为了督促林长安在三年后顺利升入率性堂,两位进士老爷携手为他罗列了满满两大页学习计划。

孩子都快学傻了。

第53章 、兵临城下

从夏秋交接之时, 边关的军报一日不停,北漠阿吉纳部犯边,抢夺财产、人口。

只因河套这个区域, 本是属于国朝的, 起先, 北漠人时常串门,烧杀抢掠, 无恶不作, 对这个散漫粗鲁的部落,朝廷越发力不从心,最终,放任河套被外族占为己有。

久而久之人们发现, 放弃河套实在是一个致命错误——河套是通往京畿的咽喉要道, 是京畿重地的门户,有了它,北漠人抢夺财产就更为方便,每每侵犯内地, 都得将朝廷折腾的死去活来。

这一折腾, 就到了年底。

皇帝在位的三十余年以来,多次下令进行“剿套”, 阵仗每次都很大,也耗费了无数钱粮, 可次次收效甚微。

祁嵘拿这件事在学堂里问师傅, 孙师傅命他不要妄议朝政,李、周二位师傅拿他当小孩子随意糊弄, 最后还是问到林师傅头上。

林长济不知兵事, 但他还是理出这段时日的邸报与他们共同讨论, 并要两个小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成策论,他可以代为程奏。

祁屹很快写就了一篇,林长济看过后,觉得中规中矩,多是些人云亦云的话,但他毕竟还是十来岁的少年,能有这个笔力已是难得。

祁嵘就有些麻烦了,他既想阐述自己的观点,又一心藏拙,坐在原地天人交战一番,最终还是落了笔。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河套外连西海,内构大同,地广田腴。寇据河套,草原蛮族便可长驱直入,实为国朝之久患也。”

……

“然驱数十年盘据之兵,谈何容易,故不若修墙筑边,但延绥一带,地势延漫,土杂沙卤兼,居民隔远,最为荒凉,但可就要害修筑。宜令总督与诸边臣悉心图议,务求长算。”

祁嵘有意卡着下学的时间写完,写完就跑。

林长济看着那篇策论,反复看了三遍,才相信它出自一个十岁孩子在手笔。

全文八百余字,不是在振臂高呼“收复河套”的口,而是主张循序渐进,在河套地区修建一座城墙防线,以防御北漠敌族进犯中原。这固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却是眼下最简单易行,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内阁六部之中,也有持此观点的部堂高官,大致意思与祁嵘接近,只是内容更为详实,但他们是两榜进士,料理国事几十载,岂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可以相比的?

能不受他人影响,独立的阐述观点,已经很了不起了。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林长济心中唏嘘一声,想称赞祁嵘几句,却发现后者已经不见了踪影。

跑什么呢?又没写什么大逆不道之言。

林长济十分无奈。

又见祁屹仍坐在原处,翘首以待,在等他的点评。

林长济又将两篇文章摆在一起,祁屹的文章在祁嵘的对比下实在黯然失色。

但他仍是称赞道:“世子此文,遣词造句无误,书理纯密,韵脚自然,已颇成气候了。”

祁屹觉得祁嵘一向不靠谱,不相信他会写出什么可堪入目的东西,听闻师傅的夸赞,难掩得意之色,起身笑道:“师傅谬赞了,还请师傅代我兄弟二人上呈所请。”

林长济称一定,便下了课。

次日,两篇文章就出现在皇帝的案头。

皇帝召来林长济,沉着脸问他,祁嵘的文章是否夹杂了他的意思。

林长济矢口否认:“臣一介翰林,不知兵事,从不敢妄言军务,两位世子所言,皆是他们自己的见解。”

皇帝面色稍霁,对着那篇文章又看了两遍。

朝事总有理清的一天,边患总有解决的一天,可是做过皇帝的人都知道,为国家培养一个英明的后继之君才是难如登天的。

苍天有眼,要为国朝降下一位中兴之主了吗?

“朕上次问他,他说仍在学《论语》。”皇帝道。

林长济据实奏对:“世子对臣也是这样说的。”

“可他为什么要藏拙呢?”皇帝又问。

“这……臣也想不明白。”林长济搪塞道。

“不论如何,总是列祖列宗有德啊。”皇帝喃喃自语,却也不再纠结他欺君的罪过了。

林长济闻言面无表情,假装自己不在现场。“林卿。”

“臣在。”

“你有功,”皇帝又对刘佰道,“开内库,赐银百两,绸缎十匹。”

“谢陛下赏赐。”林长济撩襟欲跪。

“免礼。”皇帝抬手命他起身,又添道:“此事不足为外人道,免生枝节,朕的意思,你明白吗?”

“臣遵旨。”林长济恭敬答道。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