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投入废太子的怀抱(592)

作者:三川北道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人群中传出这么不偏不倚的一言,言语相当犀利,路君年朝殿下看去,看到了那说话的人——礼部尚书王之洞。

李元迁垂着头,仍旧重复着他的那番言论。

兵部尚书白向野也上前道:“臣以为,李大人所言实在荒谬。先不说每个城池的科考大不相同,就算真的这么实行了,其他城池送过来的考生能力参差不齐,也一定比不上京城的考生更能适应春试,这不是白白让能力并不出众的平民有了浑水摸鱼的机会?”

事情到了这一步,便已经将李元迁的这段谏言抬上了明面,很快又有位高权重的官员从队列中走出。

户部尚书王义凛:“臣以为,李大人所言,对当前的春试考体系有所突破,但是否能够实行,还有待商榷。”

“老臣认为,此谏言没有考虑的必要,李大人无缘无故提出这么一句,怕不是别有用心。”

“当前的春试已经很是完善,不需要再做更多改变。”

……

-

台下的议论声很快趋于混乱,文武百官虽然没有真的达到一百人的数量,但殿堂下的人也绝对不会少,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路君年下笔如飞,想尽可能地将所有人的言论全部记下。

正当路君年奋笔疾书的时候,殿堂下突然发出一声齐齐的高声喧哗。

“不好了!李大人,李大人晕倒了!”很快有人高声喊道。

第279章

殿堂下慌乱成一片,人群簇拥在李元迁身边,路君年很快起身,刚迈出一步,就想到自己的职位不能在殿堂上露面,便又收回了脚步,站定在案边,目光紧紧落在殿下。

皇帝让护卫军进殿,李元迁很快被人抬了出去,前往御医馆。

早朝闹到了这一步,所有人再无心请奏,大太监喊了声“退朝”后,朝官们三三两两地离开了。

路君年托着木盘跟在皇帝身后离开,察觉到皇帝心情不悦,周围随侍的一行人都不敢大声说话,整个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

到了养心殿,皇帝重重坐回书桌前,大太监很快从身边的太监手中接过一碗清火排骨汤递到皇帝手边,皇帝就着大太监的手随意地喝了一口,就挥着手让人端下去了。

路君年静立在一旁,皇帝看了他一眼,问:“都记了些什么?”

周围还有很多宫人,路君年明白皇帝的意思,朗声道:“回皇上的话,微臣记录了皇上在早朝上的言论,一共二十四句,没有遗漏。”

中规中矩的回答,让人挑不出毛病。

皇帝拿起书桌上的奏章,大太监见状,对其他宫人道:“你们去外边候着。”周围伺候的宫人这才退到了殿外。

待书房内仅剩他们三人时,皇帝才问:“你可看出些端倪来了?”

路君年知是问他,道:“回皇上,微臣暂时看不清局势。”才一个早朝的时间,他还看不清殿下到底是几拨人在进行权力纷争。

“私下谈话,不必那般生分。”皇帝放下手中的奏章,大太监很快将路君年记录的其他朝官的言论呈递到皇帝手边,皇帝慢慢翻看起来。

没过多久,皇帝放下这些零散的纸页,大太监又将它们重新交回给路君年。

皇帝:“说说你的看法。”

路君年:“就目前来看,早朝上争执得最厉害的三位官员分属三营,但他们争吵的内容仅停留在表面,而李元迁大人提的谏言之前更是闻所未闻,惊世骇俗,且没有一位朝官强势地站在他那一边,或许李大人的提议只是偶然,从这一点来看,有几位朝官的言论就比较耐人寻味了。”

皇帝一直看着路君年,没有出声阻止,路君年便继续说。

“中书令洛大人和左右仆射都没有说话,除了他们三位重臣,六部尚书中属吏部的李大人年纪最长,威望最高,也是最敢谏言的。李大人谏言一出,工部的钟大人和刑部的方大人都没有表态,倒是剩下的三位尚书大人异议非常,王之洞与白向野二位大人都不看好李大人的谏言,王义凛大人委婉说辞。”

路君年简短地总结了早朝上几人的言论,这才放下手中的木盘,朝着皇帝的方向拱手道:“剩下的,微臣便不敢言了。”

时间太短,仅单单依靠这么点言论,还不能揣度他人真正的意思,最起码,路君年不能在皇帝面前无凭无据地猜测。

-

接着,路君年又说了下上早朝前众人的站位,虽然同样没有什么依据,但多少能做一个权力倾扎的参考。

“观察得还挺仔细。”皇帝说道,“你可知他们为何这么紧张国库内的财政情况?”

路君年稍加思索,答:“边境战事告急,有一拨银两用在了粮草上,京城内的官员们自然担心自己的俸禄能不能如期如实地发放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