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现在家大业大,当初脱脱召集的那百万大军在他被皇帝解了兵权后原地做鸟兽散,高丽人辗转回国,其他大部分都被老张给收编了。
张士诚那么着急南下打地盘也有这个原因,高邮太穷了,淮东又发生饥荒,他收编的几十万元朝降军要吃饭,不赶紧打下来个富庶的地盘根本养不起那么多人。
老张当初对集庆府还挺有意思,不过他弟张士德觉得平江府更好。
集庆府只是地理位置重要,比不上平江府有钱有粮,他们现在最要紧的是想办法养活手底下的几十万大军,先把最富庶的平江府给占了,然后再往周边扩张也不迟。
这一然后不要紧,集庆府就让他们家朱老爹给占了。
都说定都南京的王朝短命,从另一个角度想,拿苏州当大本营的还当不了王朝呢。
沐青脑洞大开,想着想着把自己给逗笑了。
不行不行,这对老张来说太扎心了,不礼貌不礼貌。
话说回来,施耐庵和罗贯中师徒差不多就是这个时候投奔到张士诚帐下做谋士的。
他们家朱老爹麾下谋臣也不少,和几年前提着灯笼都找不到几个正经读书人的情况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
帅府的书房光明敞亮,朱大帅呷了口茶心情极好,笔走龙蛇挥毫落墨,感觉自己的文采也大有进步,“文青,来看看爹刚写好的书信。”
他这些天召了许多文人来讲学,没有作战任务的将领们都得去听课,他自己也不例外。
他们都是泥腿子出身,以前没机会念书写字,现在有机会了还不努力上进那可不行。
成大事者怎么能不识字?
学!都给他铆足了劲儿学!
朱元璋感觉自己学的非常不错,这字写的也很有读书人的意思。
啧,他要是不说,谁能猜到写出这么一封引经据典的书信的竟然是个泥腿子呢。
沐青从板凳上蹦下来,绕过屏风凑过去看他们家老爹自得炫耀的书信,看着看着忽然看出了点儿不对劲,“爹,这个字念什么?”
“这个字念隗。”朱大帅得意的眯着眼,不用想也之后后面那个字小娃也不认识,不用娃问他自己就贴心的念出来,“后面那个是嚣,嚣张的嚣,隗嚣是个人名,是汉朝王莽当政时的大军阀。”
小娃进学有一段时间,先生们教的东西不少,汉朝是什么时候他能明白过来。
朱大帅自己正经念书也没几年,他能写出来的东西也浅显,解释起来更是容易理解。
隗嚣此人出身陇右大族,最开始是天水郡吏,以知书通经闻名于陇西,被国师刘歆推荐为国士。
后来刘歆叛逆,隗嚣回老家趁机占领天水郡平襄城,凭借“素有名,好经书”,自称上将军,然后逐渐割据陇西成为手握重兵的大军阀。
嚯,大军阀。
他把老张比作隗嚣,这个评价是相当的高啊!
沐青听的欲言又止,止言又欲,听完他们家老爹的解释弱弱提意见,“爹,要不您找几个先生来看看这信写的怎么样?”
朱大帅眉头一竖,“咋啦?你还觉得你爹写的不好?”
小豆丁缩缩脖子,“我觉得爹说的和先生讲的不太一样。”
说来也巧,他前两天刚学了俩词,一个是得陇望蜀,一个是首鼠两端,都和隗嚣此人有关。
两个用来形容人都不是什么好词儿。
朱元璋不相信,他学问学的那么好,怎么可能和先生讲的不一样,“来呀,把李善长给咱找过来。”
沐青摸摸鼻子,趴到桌上继续看信。
如果没有错的话,这就是朱老爹让杨宪给张士诚送去的那封想要交好却反结仇的信。
虽然后世有很多人都污蔑他们家老爹是个文盲,但是他要严肃的给朱老爹正名,朱老爹不是文盲,他只是喜欢掉书袋,还是半吊子的那种。
简单点说就是:有文化,但不多。
至少现在这个阶段还不是那个学问堪比大家的朱元璋。
隗嚣此人是东汉初年的大军阀,但是这人是个墙头草,一会儿投靠更始帝一会儿投靠光武帝,后来索性谁都不跟直接自立,脾性和他的名字很符合,甚是嚣张。
当然,最后还是被光武帝刘秀给灭掉了。
张士诚要是不知道隗嚣的典故也就罢了,要是知道肯定不会觉得这封信是示好的信,这是派人过去挑衅的还差不多。
很显然,老张不是文盲。
不多时,李善长脚步匆匆从外面赶来,还以为大帅找他有什么大事要商量,结果就是看一封信,一时间有些哭笑不得。
然而看完之后他就不想笑了,甚至有种还好他看到信了的后怕。
“大帅,您这信送去隆平府,是要和张士诚示好?”李善长将信放下,很是委婉的问道,“真的不是去结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