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妮知道是谁了,半开玩笑地道:“唉哟,这家的单子可得好好做,抓紧送货,我指着人家帮咱搭出口的线呢。”
她把苏姨跟她对象的事说了下,李敬党笑道:“好好好,你放心,这单子接了,跟人家说半个月后先送十几个过去。”
又把话题转回去,接着道:“市里那边还有两百多个,清水县、东河公社、咱本县供销社,还有…粟昌县你知道吧?”
反正现在得抓紧招工,还得去收材料。
周嘉妮道:“招吧,咱当时建车间的时候就留了继续扩招的余地,先招工、买材料,其他的等出口那边的消息和广交会之后再商量。”
没把话说明,但李敬党有数了,估计周同志要开始为分流做准备了。
这次招工还是以别的大队有技术经验的人为主,也招了几个手巧的学员,本村没再招了,张宝生还得合计春耕的事,都去厂里上班了,没人种地呀。
今年可不光得种田,还得种编织用的原材料呢。
出了正月,厚棉袄换成薄棉袄,周嘉妮借邱则铭的光,让运输队帮着捎来了李燕给她收集的东西和信。
货发出前李燕还往这边打了个电话。
她所在的地方打电话很不方便,得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当地公社打。
周嘉妮在电话里交待,让她把各种篓子篮子当地的卖价都写在信里,方便她了解市场。
竹编的各种篓子、篮子、斗笠、一麻袋竹筒。
打电话时周嘉妮跟她说多弄点竹筒,让她找老乡买,别说什么值钱不值钱,一分两分的也得给,既然要做出成绩,那就跟她一样,顺带着帮老乡创造点收入。
所以直接帮她弄了一麻袋,周嘉妮稀罕极了。
第123章
周嘉妮直接借了村里牛车拉回去清点。
不同大小不同样式的竹篮子共七个、不同大小不同样式的竹篓子共六个、六个蝈蝈笼子;斗笠三十顶;簸箕一个;竹筒杯八十六个。
张宝生跟着过来, 道:“嘉妮,送到厂里让大家参考学习的,你找厂里报销。”
“好!”
村里供销社采购员鲁照亮听到消息找了过来,在门口喊了声, 得到允许后才进去, 笑问道:“周同志, 你还有这采购路子啊?”
周嘉妮跟鲁照亮不熟, 说话也公事公办的,笑道:“不算采购, 是我邻居家的姐姐从外地寄来的。”
鲁照亮挠挠头, 他跟男同志打交道多,拉拢关系递根烟就能聊上半天, 可跟女同志没法扯关系啊,但看着地上的东西又眼馋,这边都没有卖得啊。
只是那篮子篓子啥的量不多,够呛能要到,但竹筒杯和斗笠多啊, 便直接笑问道:“周同志, 商量商量, 这斗笠跟竹筒,给供销社匀点呗?”
周嘉妮正想要张公对公的采购证明,供销社的采购证明一目了然,比村里的好使, 找村里开, 真碰上那较真的还得费心解释。
但不能应的这么痛快。
她看了鲁照亮一眼, 一脸为难地用开玩笑得语气说道:“鲁同志,我们好不容易弄点稀罕东西, 您这就惦记上了?”
“您是专业做采购的,应该不稀罕这些东西吧?”
鲁照亮忙摆摆手道:“可不敢可不敢,我只是个小采购,真要说见识,还不一定能比得过周同志呢,您帮帮忙,我看着这些东西可稀罕了。”
他只是公社级别的采购,负责在市内转调剂商品,或者采购物资,有出远门的机会,一是少,二是也不是想去哪儿去哪儿。
要是以前他能摆摆架子,现在村里不一样了,何况周同志还是能把货送进省百货大楼和友谊商店的人,在鲁照亮这里都得称她为能人,所以态度不自觉放得很低。
但周嘉妮也没马上应,而是看向张宝生,询问张宝生的意见:“队长,咱是为了厂里才跟人家交换的样品,这斗笠的编织手法跟咱寻常的草帽、草编斗笠也不一样,其目的也是为了让厂里大伙儿拆了学习,所以这事您拿主意。”
又装模作样地道:“竹筒我留出我要送人的和帮朋友捎的那部分,其他的反正供给谁都无所谓,但斗笠和其他这些都是帮厂里要的学习样品。”
鲁照亮忙满脸堆笑地看向张宝生:“叔……”
给张宝生递了根烟。
其实自从村里编制业有气色后,鲁照亮就低下了高贵的头颅,见了张宝生一口一个叔的喊着。
以前是村里求着他,采购化肥、种子这些,都得经他手,什么时候安排到前进大队,他不能说全说了算,但有一定的话语权,每次路上碰见了,都是张宝生主动开口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