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那些没有一点篮球基础的学生,根本没必要安排参加训练,对于他们而言,单单解释每一条篮球规则都需要消耗掉好几周的时间,更别说任何训练都存在受伤的风险。
之所以第一轮集训大家都会积极响应,无非是厌烦了枯燥的早自习背诵课本,而之所以从第二次集训开始没有人愿意参加了,是因为大家发现了三高度运球训练要远比背诵课本还要枯燥。
关于篮球,刘明星有很多个人见解,其中较为固执乃至偏执的一点,那就是篮球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打的。那些在第一次参加集训时表示出热忱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篮球这项运动,根本不会理解从零起步学习篮球需要承受巨大的枯燥和痛苦,也根本不会去思考该怎么样去克服训练障碍和提高训练效率。即便是那些有能力打野球场的选手,大部分也只不过是将打球当做一项有氧运动,熟不知就算是为了锻炼身体,从效率和安全的角度而言,或多或少也都要掌握一些这项运动的专业知识才是。
当然,他大概能猜到顾孝一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给每一位学生一个机会,就算没有一丁点篮球功底,只要有打篮球的决心,都有机会加入校队然后进行系统的训练。只不过他觉得这完全是多此一举,并且也十分浪费时间。机会,从来不是绝对公平和公正的,否则就不会有“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一席话。
尤其是烈山中学已经决定参加明年的高中生联赛,一个新成立的校队能为那些零基础、有热忱的新手提供多大的舞台?
至于他不愿意参加校内的训练,倒不是因为自己不需要训练,问题的关键是在校内的场地、训练方式以及参加训练的人员,没有一样能达到自己的要求。
早年间,他因为在小学连续三届运动会上获得了长跑、接力跑及跳高项目的冠军,被同学和老师们誉为了“校史难遇”的体育运动奇才,再后来父母又经过某一位颇有权威的远方亲戚指点,正式决定让自己在体育运动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开发。小升初时,他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市重点培基中学录取,期间还因为参加了 U14 青少年篮球联赛的省级赛和湖广皖赣区级赛,表现优异,得到了学校和教育局特别指派的专项培训名额,在少年宫开始接受全市专业程度最高的篮球培训。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接受的训练方式、内容和思想,让自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少年宫的教练多次提醒过他,训练需要专门的条件和人员,否则不仅效果差,甚至还会受伤。他父母也时常在叮嘱,运动员最重要的资源就是身体,重要的资源一定要用在该用的地方,至于打野球、放学后同学之间的切磋,能不参加就一定不要参加。
是啊,有谁见过职业球员会经常出没野球场?就算有,他们也绝不会放开自己去打球。在野球场磕了碰了所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根本无法估量。
他现在还年轻,并且也明确了未来的目标是进入职业联赛,而在“年轻”和“明确目标”两个要素之间,自己至少还要面对数十场乃至上百场的专业比赛。在这些比赛里都保不齐会有受伤的意外发生,更别说那些非专业、非正规的业余野球比赛了。
上述原因属于客观外在的原因,而除此之外,同样还有一些个人情绪的原因掺杂其中。
事实上,刘明星一直都不怎么看好顾孝一,一方面是顾孝一巅峰时期的那个时代距离现在已经很远了,另一方面他给自己定位的是得分后卫,最抵触的就是那些所谓全能型的“摇摆人”。虽然球场局势瞬息万变,不可能完全呆板的执行传统球员位置,导致了现代篮球场上一、二、三、四号位置的边缘越来越模糊。但这些自以为全能的人,通常在一场比赛里掌握着最多的球权,精力都放在进攻上,完全忽视了防守的重要性,始终是自私的表现。
他在今年中考结束后原本已经被市第一中学和武州市第四中学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确定录取,这两所学校都是在当地赫赫有名的重点中学,尤其是武州四中,那是省级重点高校,跨城市发来录取通知已经属于对人才最高的礼遇了。他本以为父母只需要在这两所学习里择优而选,不管是去武州还是留在家乡,对自己而言都可以接受,但万万没想到父母竟剑走偏锋,秉承着“登山无捷径,必走崎岖路”的古朴思想,石破天惊选择了烈山中学。
在得知这个结果后,他认认真真找父母质询了一番原因,而父母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他们通过关系打听到前职业篮球巨星顾孝一会到烈山中学执教。他十分不理解父母做这个决定的依据,一名提前退役的篮球运动员来到一所不入流的中学组建校队,这对于自己日后向职业运动员发展能有什么因果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