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黑炭头虽然瞧爷的眼神有那么些不对劲,但他老实啊,问什么答什么,又看不懂爷的眼色,在匆忙之间,定然来不及准备的。
万岁爷那么聪明,她要的便是出其不意,让爷反应不过来,便把这事给干了。
小吉子嘴里回着“得嘞”,一溜烟儿便跑了没影。
计划已安排得妥妥当当,接下来只能万岁爷了!
莲花踌躇满志,觉得自己实在太聪明了,都想抖腿嘚瑟一二了。
可一想到万岁爷兴许哪儿有毛病,她脸一垮,又愁起来。
星辰殿里。
皇帝此时还不知道他的小妃嫔,给他准备了一整套诊治大法。
他对着下头的人道:“既已有证据,刑部该去抓的人,都给抓了吧。”
“臣遵旨。”刑部尚书恭敬领命,想起一事,他道:“万岁爷,罪首赵忠已被谢公亲自押解入狱,只是臣记得当初在朝会之上,在文武百官面前,您问过赵忠是否知欺君该当何罪,当时赵忠口口声声说知欺君是诛灭九族之罪,您看……”
这是在问办案的这个度了。
赵忠胆大包天,在朝会之上公然欺君,还蒙蔽群臣,在朝会之上说得堂而皇之,仅凭这一条,便足以诛杀九族,而且还是赵忠自己亲口认的,怨不得人。
只是涉及九族,牵连甚广,他做不得主。
皇帝朝下看去,沉默不语,似在沉思。
旁边一名大臣当即大声道:“赵忠此人罪无可恕,他敢肆无忌惮,伙同他人,谋害皇嗣,诬陷德妃,栽赃贵妃,在朝堂之上公然犯下欺君之罪,条条皆是死罪,如此滔天罪行,灭其九族都是轻的。况他乃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担纠察百官之责,如今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万岁爷,臣以为当诛其九族,以儆效尤!”
字字句句铿锵有力。
说到这里,他拜倒在地,摘去官帽,痛心道:“臣愧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未辨明忠奸,让都察院出了这样的奸臣贼子,臣无能,引咎辞去都察院左都御史之职,另,还请万岁爷治臣失察之罪。”
说完一拜到底。
出了这样的事,他责无旁贷。
旁边的刑部尚书,心中一震。
知都察院左都御史——谢清,文武双全,能力卓绝,为人公正廉洁,铁面无私,经手的案子,从无差错,纠察的朝臣,从无半分冤屈,与礼部尚书范绍并称当朝二公。
先帝时期,谢公被排挤出京,后辞官闲赋在家,万岁爷登基后亲自去请人出山,任知都察院左都御史,纠察官场纲纪、官员风纪。
正是有谢公这样公正严明的人在,才能震慑文武百官,贪官污吏犯事之人最怕见谢公,没犯事的也不必担心被冤枉。
谢公做事身先士卒,从不怕得罪人,深受都察院官员的爱戴。
但与此同时,谢公对都察院的官员品行要求也严厉,每一个要入都察院之人,在入都察院前,都被谢公耳提面命过,绝不容都察院的官员知法犯法,若有,从重处置。
对于皇嗣,谢公比谁都紧张,当初万岁爷登基多年没有子嗣,谢公虽知许多劝谏广纳后宫的朝臣别有用心,为了江山社稷,不得不也跟着上奏劝谏。
第629章 第一大案
后,万岁爷请谢公、范公入宫,三人关起来谈了一日,从宫中出来了,两人再也不提广纳后宫之事,至今无人知晓当时万岁爷说了什么,让谢公和范公放弃劝谏此事。
赵忠诬陷德妃攻击徐大将军之时,恰是谢公不在京中之时。
谢公奉旨出京,巡视各地赋税征发,已半年有余,中秋万岁爷宣布后宫莲美人怀了皇嗣时,谢公正远在江南粮仓重镇,知晓后狂喜不已,连夜上旨恭贺。
得知皇嗣出事,谢公更是连夜赶回,今日踏入京中,听闻谋害皇嗣之事的来龙去脉,还未归家,便到了刑部,恰遇人揭发赵忠之举,谢公与刑部之人,亲自将赵忠提了回来,彪悍勇猛。
这样的人因赵忠这样的败类,要引咎辞职,怎能不引得刑部尚书心中震动?
这可是举朝震动的大事啊!
皇帝长叹一口气,起身下了御座,走到谢公面前,亲自将人扶起:“谢公何过之有,赵忠自入都察院以来,无甚过错,面貌酷若刚正,举止俨如忠臣,若非今朝暴露,谁人知其藏奸于心?便是名臣魏公也有不察之时。”
将人扶起,皇帝接着道:“谢公这些年为朝政鞠躬尽瘁,劳苦功高,如今朝政有如此景象,其中一半当归功谢公,若为赵忠这般贼子辞去都察院左都御史,不仅是当朝损失,更是天下的损失。”
谢清想开口说什么。
皇帝抬手打断:“谢公将赵忠之过归咎于己身不察,如此去看,何尝不是朕之不察?是朕落的朱批,允赵忠入朝为官,亦是是朕落的朱批,允其入的都察院,难不成谢公也要治朕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