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说得倒是不假。不管罗靖儿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现在她都是豫章公主萧知福和驸马的女儿, 只有太后娘娘心疼外孙, 将幼年失恃的外孙接到膝下扶养的道理, 可没有李问疆这个名义上的舅母越过外祖母插手的道理。
只是太后娘娘究竟是什么想法谁都知道,元沚恨了萧百川和慕容须蜜多一辈子,连带着甚至对自己的一双儿女都感情复杂,怎么可能有多余而无用的同情给罗靖儿?
元沚不愿意接回罗靖儿,那么罗靖儿一旦被接回大兴城就不能住在大兴宫。但罗靖儿若是避开大兴宫住在广陵郡王府,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真要是这么做了,岂不是让天下人都在猜测,豫章公主这个因为先天不足而从出生就被寄养在寺庙中、一直到了三岁才出来见人的女儿,为什么会和雍明太子萧桧舟的女儿一个年纪?
因此李问疆上来就是否定:“靖儿接回来,我们都没办法照顾她,不如让她待在豫章。豫章罗氏再隔阂她的出身,好歹靖儿只是个女孩子,豫章罗氏总会让她平安长大的。”
齐滺不得不佩服李问疆的眼光——李问疆所说的几乎和历史的走向一模一样。
历史上的凤翔县主罗靖儿确实是平平安安地长大了,并在十四岁那年嫁给了远赴豫章担任郡守的关陇贵族之后、安定蒙氏的下任家主蒙臻。
但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李问疆的担忧也是真的——豫章罗氏确实隔阂罗靖儿的出身。
有史学家对大梁以及后续虞朝的婚嫁做过相关研究,大量史学家吸纳了一些地理学家的成果,普遍认为梁朝和虞朝所处的时期是华国历史上少见的温暖期,温暖期相对来讲算是风调雨顺的气候造就了相对的盛世,反映在婚嫁上,就是女孩子的普遍晚婚。
南北二十七朝乱世的时候,北方战乱更重,平民百姓的婚嫁年龄在男子十四、女子十二左右,南方好上一点,但也是男子十五、女子十三。
但到了太平盛世,这个年龄被延后了好几岁,在梁朝中期,婚嫁年龄达到了男子十八、女子十七这个相对较大的数值。
甚至在一些野史上有过记载,在梁朝和虞朝前期太平盛世的时候,贵族们普遍流行“晚嫁”,即贵族遵循《周礼》,家中女儿不到十八不嫁人,甚至有的贵族少女十九、二十了才出嫁,为的就是女孩子的父母向婆家表示“女子是我们家的掌中珠、我们真的舍不得她嫁人、你们要好好对待我们的女儿”。
在晚嫁的习俗盛行的大梁,豫章罗氏却在罗靖儿十四岁那年就把她嫁了出去,怎么看怎么奇怪。
而且按照史书上的说法,萧楫舟应该只有在琼阳大运河建成、他下江南南巡的时候短暂地见过罗靖儿这个外甥女或者说侄女,二人相处不过几月而已。
就是这么简短的接触,就能让罗靖儿在大梁分崩离析之后建设娘子军反叛自己的夫君、抛弃自己的儿子,想必她和蒙臻婚后的生活也未必幸福。
这么一想,李问疆给罗靖儿选择的这条路,对于罗靖儿来说,优势可能真的只有“平安活着”这一点了。
更何况……
齐滺可没有撒谎,雍明太子萧桧舟留给萧楫舟的绝笔信,真的是在罗靖儿的墓中发现的。
罗靖儿为什么会有萧桧舟的绝笔信?也许罗靖儿对自己的身世也未必不知情呢。
条条思绪在脑海串联,齐滺忍不住说道:“你们为什么不问问她的意见?”
几人一愣。
齐滺继续说道:“罗靖儿七岁了……虽然七岁确实不大,但陛下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凉州刺史了。”
古代人本就早熟,又是南北二十七朝乱世结束不久的年代,少年英才代代不休,十几岁的文臣武将就没断过,焉知七岁的罗靖儿还是个只会捏泥巴的小女孩?
齐滺:“你们都把她当小孩子,但也许她有自己的想法呢?”
齐滺的话无疑是在建议他们将罗靖儿接回来,萧盛的眼中又冒了精光,他拉着李问疆的衣袖,近乎是在撒娇:“母亲,我们给靖儿送一封信去,好不好?”
齐滺被萧盛这可怜巴巴装模作样的语气激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他嫌弃地向后退了一步,愣是没想过这么一个看起来少年风流的广陵郡王背地里竟然是个没断奶的孩子。
李问疆似乎是被齐滺的话说动了,有些冷硬的脸上也出现了些许松动。
看得出来,这位也曾浴血沙场的女将军心底终究是软的,她不仅仅在那场大火中冒天下之大不韪保下了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的儿子,也对那个和她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继女存有浓厚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