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个人才啊。
恰巧仇文德同样抬头,四目相对,安临琛无所谓,对方率先移开了目光。
接着新的心声就出现在了仇文德头上。
【陛下到底是怎么护肤的,同样是熬在最前线,怎么陛下只是脸色苍白了些,颜值半点不降呢。】
【瞧这干净的眼底和皮肤,好生羡慕。】
这心声瞧着还颇为悲愤?
见帝王神色不明地看着自己,正在开小差的仇文德一个机灵,立刻杂念全消。
“由于淮河北高南低的特点,所经过的流域都是山地为主,治理起来难度极大,且花费巨大,以前的许多皇帝,都是哪里较为严重就去哪里修修补补,一路支撑下来。”
“陛下,咱们也是用这保留式的治理方案吗?”
黄淮多水患,能做到江南总督的位置上,仇文德本身就对河道治理一事相当有经验,他并不想要这样治标不治本的继续下去,是以试探性地看向帝王。
安临琛并没有回答他的话,只道:“走吧,再去看看。”
两人的目的地是高处的一个凉亭,它建在半山腰,正好可以用来做河段的观测点。
他们此时正在小松口镇,小镇整体地势低洼,多数建筑沿河而建,基本上最高的建筑就是大堤。那高高筑起的堤坝,本该防着江水泄下,如今却已能看到些许冲击出的小缺口,成了可能决溢处之一。
若是决堤,必然是从这边撕开一个口子。
帝王踏着风,一步一步地来到高处亭下,直视下方翻滚的江面。
“看到了什么?”
帝王冷不丁的提问挑拨着仇文德的神经,他脱口而出,“河水连天天欲湿,平湖万顷琉璃黑。”
话刚出口,仇文德就后悔了,因为这句的下一句是‘波山直压帆樯倾,百万强弩射不息。’②,自己这不成了在诅咒肯定会水漫堤岸的吗!
哎呦,他这臭嘴。
“呵。”
昏黄的天色模糊他的视野,耳边却传来帝王的轻笑声,“说得不错。”
仇文德麻了。
两人再无交谈,只一同望着远处的江水。
此处临近入海口③,一边是人造的高堤,另一边则是巨石组成的高崖。从高处看,明明只是水面,却仿若深渊巨口,蛰伏着,就等待着不经意间破笼而出,吞噬山河。
雨势渐大,风雷声动。狂风骤然袭来,众人的衣袍在风中猎猎作响。
再看水上,随着风势,惊涛掀动,触及边上的高崖又反弹回去,雪花一样的浪潮扑向堤岸,巨大的波浪竟让站在高处的人们在六月的天气里感受到些许凌冽寒气。
浪潮奔涌激荡,滚滚而来。
涛声如雷,挟带卷起泥沙,潮潮叠加,汹涌澎湃。
“未至千般恨不消④,古人诚不欺我。”景色壮阔,安临琛轻喃,眼中却是沉沉痛色,这样壮丽景色的背后,小云在承受多少苦楚?
晚风猎猎,仇文德只看到了帝王口舌微动,却没听到具体话语,他不由稍微上前了小半步;却见帝王仍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浪涛。
“雨水暴涨,下游两岸至今共漫口又被堵上的地方共有五处,小裂口报上来者有二十六处。”仇文德视线跟着帝王望过去,皇帝能话不二遍,他却不能主动追问,这情景下他也没心思追问,只苦涩道:“若是汛发,北至小宋口,南至曹家寨堤溃,都将受灾,一个不好就是田庐尽没。”
今上向来英明果决,或许他不太懂得河道治理,但他懂得用人,若是自己这块出问题掉链子,就该想想怎么保好项上这颗人头了。
迎着风,帝王的声音有些不真切地传来。
“嗯。”
“主动泄洪吧。”
注释:
①参考:明史河渠志。
②蒲松龄《清水潭决口》
③现实中的淮河入海口已经消失了,是个痛,但这里是架空世界,所以有。
④未至千般恨不消——苏轼《观潮》
第87章
主动泄洪,意味着必须有地方要被淹没。
帝王亲临,所有其他声音都被压了下去;最终朝廷出人出力,百姓老老实实跟随着政令走,但这是抽薪止沸,百姓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未必没有怨言。
毕竟,这雨虽然还在下着,但水不是还没漫出来吗?着急忙慌的泄洪,万一明天就不下了怎么办?他们那些个身家性命、房产田地,可都是收拾不进细软的啊。
可帝王令不可更改,下面的人各司其职的忙碌起来。
其他人或许还会有幻想,觉得‘也许过两天这雨就不下了水位就不会继续上涨了’,但安临琛却绝对不会。作为此间天道的半身,他现在虽还没有影响风雨雷霆的能力,却能清晰感受到这些自然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