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都不疼,常迎连揉都没揉,笑眯眯地走了过去。
金斗在看名单,安临琛这边也在看名单。
他看的是会试的考官拟定名单。
内阁他能叫得出名字的重臣都在,刘太师的名字同样也在。
他轻哼一声,直接划掉。
刘太师实在是他身边脸皮最厚的一位了,已经到了这番田地依然不安分。
主考官只有一位,也有且只需要一位。
座师名头,想都别想。
安临琛最后还是将温宏文的名字圈了起来。
罢了,能者多劳嘛。
半晌过后,名单在安临琛挑挑拣拣下,总算正式出炉。
此次考官团体共十二人,由四名监考官,再加上殿试时的八名读卷大臣①组成。内阁只出了一个温宏文,其他人全都是抽调的各个部门的二把手,刑部、工部和吏部各出一名侍郎。等考试结束,多半也是给这几个地方添新人,倒不如让他们从头到尾都掌掌眼,自己挑人。
至于殿试时候的读卷大臣们嘛,这位置在他看来就是礼仪官,安排的基本都是前朝留臣;不出错就继续当个老实花瓶,出点错刚好方面安临琛把人给扔了。
彻底圈定后,安临琛这才叹了一口气,开始摇人:“麦冬。”
麦冬的身影很快出现在他眼前,致礼道:“陛下。”
安临琛将折子交给麦冬,麦冬行了一礼退出殿门,这份折子将由他亲自送往礼部。
总算要开始了。
他家陛下这些日子有多忙他是知道的,所以他对这些新官员的到来无比期待。
考官名单既出,其他步骤自然该快速跟进。
麦冬的身影消失,安临琛揉了揉太阳穴,身子一软,将自己摔在了罗汉塌上。
读书人为了考功名夜以继日,他为了能让读书人考功名同样焚膏继晷。
唉,能歇一会儿是一会吧。
日子匆忙,大锦首届会试在各方人马的忙碌中按序推进。
三月,会试成绩公布。大锦首届科举,会试中额者近两千人,各科多寡不同,最多一科四百多名,最少一科为九十余名,中间科目多百余名或二三百名。
成绩一经公布,复试的时间便也跟着定了下来。
原本是没有复试的,但在以往的科举中有人钻这个空子,一直作弊舞到了皇帝面前,帝王震怒,当时的涉案人员从上到下无一幸免,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抹不去的笑话和污点。
后面便有了复试,经会试取中的贡士,想要更进一步,都要参加复试;临时出题,现场答题,当日交卷,有真才实学者自是不惧。
同时复试考卷会交到阅卷大臣手上评定成绩,分一、二、三等,只要列等即准参加殿试。
四月廿一日,保和殿。
殿试于此举行。
“请陛下过目。”
礼部呈上来的,正式此次殿试的拟定考题。
题目被在了一个木制的小盘子里,所有题目都简短的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挨个摆着,让安临琛莫名幻视了工资条。
咳。
正了正思绪,安临琛将注意力放在了面前的考题上。
殿试考时策,只一道。出题者是该届主考的大臣们,他们拟出若干题,送皇帝钦定圈出一道作为试题,当然皇帝本人也能直接出。
开朝至今,多数官员已经明白了皇帝的偏好。
新帝是个务实之人,少些风花雪月多点真才实干就对了。
所以最后呈现在皇帝面前的题目大多直击主题,并没有什么辞藻虚浮之辈。
到了殿试这步,安临琛不能再做甩手掌柜了。
毕竟选的可都是即将给他卖命社畜们,啊不对,是要帮助大锦兢兢业业发展的新生代官员们。
脑袋里的念头杂七杂八,但并不影响安临琛选题的速度。
最终,他选择的题目简单粗暴:发展民生。
一个很符合新生王朝的题目。
将玻璃技术下放,便是安临琛对于民生的初步试探。
他倒没有指望一份考卷就能得到完美的解决方案;能得到人才更好,但选定这个题目的初衷,更多是在暗示朝廷未来的方向。
毕竟过了举人就有做官资格,不想继续考了也可以申请补官。是以理论上,这里都是官员预备役,大殿里有多少张桌椅,就有多少个未来官员。
钟声响起,题目发放完毕,安临琛从侧殿走了出来,慢慢走向自己的位置。他自己考试的时候,最烦的就是主考老师四处溜达了,扰乱考生心绪。
但谁让他现在是监考老师呢,自己淋过雨,当然也要撕碎别人的伞了。
咳,这也是最后一道面试了,既然名义上是自己的门生,那去看一眼有何不对。
何况,一眼就被吓晕还当什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