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蕴灵毫不客气,干脆利落地接过了东西,声音轻快:“谢过麦冬公公了!我这事忙,就不留您了。您等着看我的好消息吧!”
小姑娘自信的模样引得麦冬也轻快起来,他摆了摆手,示意楚蕴灵去忙,这才转身回宫了。
今天的报纸早就准备好了,专门留了一个空缺坐等这些消息呢。
这些正是现下报纸上缺少的一环:朝堂上的吵架内容,现在皇帝一字不差的给她送了过来,与此同时到来的,还有之前便准备好的‘枪手文章’。
这是她的机会!
也是天下女子、不,是天下所有寒门学子的机会。
楚蕴灵快速将事情分发了出去。
“按照之前说的,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份报纸赶出来,快快快!”
整个报社迅速转动起来,以极快的速度分段列活字、组合排版样刊、准备油墨,人人手速飞快,生怕是因为自己耽误了时辰。
次日。
《盛京日报》连出两刊,异常充实厚重。上面的一则《告天下百姓书》引起轩然大波。
因为这篇文章是由内阁执笔,皇帝签字发出的!
即使刊印在报纸上,但带了帝王签名,便没人敢看轻,更是比寻常多了份新鲜。
话说,这报纸刚出现不久,就上达天听了呀。
《告天下百姓书》中,写得便是昨日早朝之事。
文章将新政策“女子可一同参与科考”一事,写在了最前面;后面则是写了这条政令出现的缘由。
各位大臣的发声、辩驳、皇帝的态度和出现这个政令的缘由,都仔仔细细地写了出来。
当然,文章的导向是安临琛想看到的方向。
文章中,大臣们出面居多,皇帝存在感同样不高。不过他们都不是主角,十个人看文章,十个人最后都会将目光聚集在刘太师身上。
全程‘高光’。
文人笔杆子间的学问耍得出神入化,深入浅出。文章中刘太师说得话都被收录,稍微加点春秋笔法,便比朝堂上的更阴阳怪气,令人看之不适。
全篇翻完,只记得一件事:这人好生聒噪和不要脸。看似满嘴的仁义道德,实则满肚子的假仁假义。
如此之人,竟也身居高位。
前因后果明确后,这份《告天下百姓书》的意义和重量更为凸显。
哪怕诏书、教民榜文还未出现,“女子可入科举了”这则消息也迅速传播开来。
报纸更像是朝廷的先行军。
同时,这则消息,也将楚蕴灵年前就封的“报宣司卿”官位,彻底砸瓷实。
这份报纸发售不过半天,天下文人纷纷慷慨下笔,直抒胸臆,到处都是议论此事之人。
那句‘君子以气节立天地,克己复礼。’广为传唱,一时间被称赞是轨物范世。
同样的,也有人表达了对于女子读书与做官的不看好,但多数能想到的理由,都被辩驳过了不说,前人还在报纸上惟妙惟肖的刻着呢。导致这些声音到底没能扩散开来,目前目之所及处,这条新策得到的都是赞同和表扬。
文人尤其重脸面,谁愿意被人唾弃?尤其此时枪打出头鸟。
京城,停云楼。
停云楼本只是个小茶楼,偶尔请个戏班子热热场,多数时候还是靠传统的说书人扛客流量。在报纸火了之后,他们便也开了解说报纸的场次。靠着报纸,这停云楼翻新了一番,摇身一变,成了个高雅的文人聚集之地。
最近不得了啦,他们更是办起了‘辩论会’。
此时的停云楼一楼大厅里,便聚着不少人。他们正吵到了兴头上,话语间慷慨激昂,相互都带着一丝火气。
停云楼二楼,一个头戴儒巾的书生端着茶水,正细听着下面辩驳的声音。
“……男子有男子的伟岸,‘力拔山河气盖世’不若如是!哪个好人家女子能有这等魄力和胸怀!”
“呵,怎么没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辞流传至今,也没人说这般替父从军的女子是软脚虾!更没人说木兰不是好人家的女子!”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世人一说女儿身,便只能想起那弱柳扶风姿态,但坚韧不拔的品质,从不分性别,行凶作恶者、与人为善者、仪态万千者、这从来分的不是性别而是德行。”
“女子自有一番女子的才华,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如何让人不心动?如今别说女子了,哎大男人都追求起贤静雅来了,再不复上古文人的风采。可悲可叹!”
“尔等目光短浅,这番哪里是性别之争,这是寒门学子的出路啊!高门大户里哪个不读书?这政策能让咬牙供读书人的平民百姓多了不少选择,此乃大锦之幸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