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时安没有说,其实锅内现在炸着的食物才是他这个炸串摊老板的真正老本行。
在现代,只要你喜欢逛夜市或者说喜欢吃路边摊,那肯定吃过两种食物。
一个是烤淀粉肠,一个就是炸鸡柳。
前者他也有想法想要捣鼓出来肉肠,奈何肠衣这种东西在古代比较难寻。要么就是猪小肠,要么就是羊小肠。
他已经拜托王大娘帮自己寻找了,至于能否真正做起来还得要靠运气。
毕竟古代没有现代的各种添加剂,做出来的口味自然也不能像现代那般让人满口留香。
撇去淀粉肠不谈,简时安对于炸鸡柳这种小吃可太不陌生了。
准确地说,他对于鸡肉串不陌生。
母亲靠着自制鸡肉串起家,做了二十多年的鸡肉串。从如何粗加工切块切条,到如何细加工调配口味,他可太熟悉了。
鸡柳这种只需要切条的鸡肉制品比较简单,也适合现在的他拿出来。
毕竟只需要平衡好调料的口味,再加上配好面粉的比例,鸡柳很容易出现在大众的眼前。
原本白色的鸡柳慢慢被油色浸染,从浅黄色缓慢过渡成金黄色,简时安知道差不多该捞出来了。
炸鸡柳最忌讳的是几条鸡柳粘在一起,这样的连接处既不容易炸熟也不容易装盘。
好在简时安在鸡柳下锅的那几秒就快速用木夹子将它们分开,每一条鸡柳都尽自己最大可能地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要不是没有玉米淀粉,他高低得让这些古代人见识一下什么叫膨化食品。
裹了玉米淀粉的鸡柳条会在油锅内膨胀,这是他当年摆摊卖鸡柳的秘诀。
可现在,他只能用面粉来将就着裹一下。为了让鸡柳更均匀地裹上面粉,他还特地给它们滚了一下鸡蛋液。
快速将金黄诱人的鸡柳捞出,简时安也不吝啬,直接装入了大盘中。
“大家伙儿也权当是帮简某一个小忙。我这徒弟顽劣,把这些半成品拿出来糊弄我。我倒是好奇,能让他们一致通过的口味到底是啥口味啊?”
第58章
吃鸡柳应该配上番茄酱,酸酸甜甜的酱汁搭配着鸡柳的肉香,是一场不错的盛宴。
可简时安手上没有番茄,只有一些孜然粉。
为了照顾到一些客人不喜孜然的味道,简时安特地将大盘中的鸡柳一分为二,一半撒上孜然粉,一半则是什么也不撒。
他笑眯眯地看着人流涌上来,争先恐后地用竹签戳起鸡柳放进口中品尝。
其实现代炸鸡柳的口味是进过一系列的变化的。毕竟现代的调料技术高超,能够从鸡肉的本质调制出各种各样的口味。
光是他家中主要批发零售的里脊肉就有五种口味。
原味是最为寡淡的,适合习惯了清淡口味的人群。
五香口味则是口感稍微丰富一些,适合学校食堂使用,他们会将这种里脊肉做成里脊肉盖饭之类的饭类食物。
接下来就是稍微重口味的藤椒味、带点麻辣的微辣味以及年轻人最喜欢的奥尔良口味。
简时安并不是那么古板的人,只懂得闭门造车。
他没事的时候会经常出门逛逛,尤其是看见卖炸鸡的,他总会凑上前观望一番,有时还会掏钱买上一两份尝尝口味。
炸鸡的种类丰富。理论上而言,只要是鸡身上的肉,下了油锅后出来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炸鸡”。
所以那些炸鸡排啊、炸鸡腿啊,他都有尝过。绝对不是出门在外馋那么一口,他每次吃的时候都有在好好研究其中的佐料。
大同小异的孜然粉和辣椒粉放在一边。他已经拜托李友帮自己寻些异域的香料植物,想必辣椒这种在后世绝不可少的调味品马上就能问世。
除了这些寻常的调味品,简时安还真的发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佐料。
甘梅粉,这种风靡过一时的小众调味料进入了简时安的脑海。
身处古代的简时安自然不可能去搞什么黑科技了,他能做的只有将原材料乌梅搬到自己家,一点点琢磨出甘梅粉。
他并不是万能的。一些小吃的做法虽然能记得,但是要想完美复刻还得根据地域环境的不同来加以改进。
就比方说这甘梅粉。
简时安只能勉强记得它是经由乌梅加工制作而成的,可具体怎么加工,他还真的不知道。
就连这原材料也只是他当时对甘梅粉味的鸡排感兴趣,随口一问摊主,这才得知它的原材料是何物。
他琢磨来琢磨去,要想将这乌梅变成粉状物,还得要经过“晒”这个程序。
除此之外,他还尝试对其进行腌制。
洗净压好,取出乌梅的果核。紧接着便是借用蜂蜜的甜度给乌梅上一层糖色,小火翻炒到蜂蜜几乎要凝固的时候将乌梅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