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快。
坝谢农资社牵头,要带领周围的村子将通往外界的山路,都给修平整的事情,就传开了。
加入了农资社下面的12个村子非常踊跃的响应着修路的号召,也根本就不需要村干部们去游说,几个村子里的青壮,都早早的主动报名,要参加修路了。
小梁村有个中年人来亲戚家做客结束,本来已经走出村口了,忽然看见大家都踊跃往大队办事处跑,都有点好奇,这是去干啥呢?
于是,就问旁边的人,“这不年不节的,也没有到秋收的时候,难道现在是发粮食吗?”
被问话的是一位大娘,一听就笑道:“哪里是发粮食啊,这是村里要找人修路了,大家都去报名呢。”
那中年人一听,顿时就更奇怪了:“那修路按理是苦差事啊,为啥这么多人愿意去修呢?”
说着,他忍不住问:“大姐,修路这是大队办给补贴吗?发钱还是发粮食?”
那回话的大娘其实也不知道,就摇摇头,道:“搞不清楚是发粮食还是发钱,可能就是记工分吧,管它呢,我让我几个儿子也报名了,这修了路,对大伙儿都好,我儿子们有一把子力气,就让他们多出出力,路修好了,方便了所有人啊。”
中年男子听了后,顿时十分佩服,他祖籍原本也是黑山的山民,不过战乱时一家子分散了,他祖父逃荒去了J省,因此全家就在J省安家了,这一次之所以大老远跑到黑山来,那是因为他父亲生了一场大病,说是想念家乡了,让他提前过来找一找,看看老家还有没有人。
中年男子一路寻摸过来,好不容易找到小梁村,找到了人,原来老家这边还有一个堂叔叔,在叔叔家住了两天,中年男子就决定去镇上给父亲打电话,告诉自己父亲这个好消息。
因此,他也不便久留。
中年男子便感慨了一下,道:“咱们山里人,淳朴啊。”
大娘听了有点不好意思,道:“这事儿是隔壁的坝子村跟谢家村牵头的,咱们小梁村的年轻人们积极相应了。”
中年男子在小梁村住了2晚,对于坝子村与谢家村成立的那个坝谢农资社,那叫一个耳熟能详。
且,农资社发展的这么好,带领着那么多父老乡亲,生活都有了改善。这是了不起的壮举了。
搁在自己身上,他是一点魄力都没有的。
且,农资社的那些蜜饯、果酱、还有茶叶……中年男子也有幸平常过,是他堂叔家的孩子们去农资社干活,农资社给干活的人发了些淘汰的边角料。
第一次吃蜜饯石,中年男子简直是惊为天人,他都有点怀疑,这竟然是边角料?
是淘汰的?
完全不可能啊。
口味实在是太好吃了,那种美味的感觉难以形容,吃下去后,唇齿留香,让人念念不忘。
中年男子笑道:“要不是我赶时间,我都想去给农资社干几天活呢,听说那边管饭,时不时的还能发点边角料给大家。”
这件事,大娘是亲历者,她一听,就笑眯眯道:“那可不。农资社的东西,就是好吃,我们不仅东西做的好吃,那卫生标准,也是严格又严格的,只要进去干活的人,都会发工作服,还要戴帽子,戴手套……”
中年男子闻言,笑问:“婶子,您也去干活了啊?”
大娘笑哈哈道:“可不是嘛,现在农资社的活,大家都抢着去做呢,我是因为年纪比较大,秀芳厂子特意照顾我们这些年纪大的老头老太,给我们分派一些比较轻省的活计。”
中年男子问:“那婶子您是干啥活呢?”
大娘笑道:“我给挑拣果子,也不累,还有板凳坐,工作时间久了,还可以在院子走动走动,喝喝茶,吃点果子之类的。”
中年男子瞧这大娘的年纪,估摸着至少也有七十以上了,这年纪了,身板子还结实的很,看起来十分硬朗,便笑着赞了几句。
大娘听了有点不好意思,笑了笑,问:“你是梁忠国的侄儿吧?”
梁忠国便是中年男子的堂叔了,他听了,便笑着点头:“没错呢,梁忠国是我叔,我爹叫梁忠民,我叫梁和平,我爹他早年逃荒去了外面,一家子都分散了,这次是让我回来寻亲的。我爹啊,每天都叨念着要回黑山呢,婶子,我得早点赶去镇上,把好消息告诉我爹。”
大娘摆摆手,笑着道:“那你赶紧走,这个点出山,可得走上大半天的路,才能看到镇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