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这是我做的一个鲁班锁,送给你玩。你不要信夫子说的话,娘说的才是对的。”
我的心情一下畅快起来,开始和阿兄比赛。
看谁先吃第二碗饭。
娘将鲁班锁拿在手上,盯着阿兄瞧了好一会儿。
过了几日后,娘就将阿兄送去县里的木匠师傅,学手艺。
阿兄每次回家时,都很开心地和我们分享他的作品。他很喜欢做这些手工活。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娘做的酒卖的很好,很受县里的酒楼欢迎。
此时我已十岁了,娘用这几年攒下的银子在县城里租了一个铺子,她要开一间酒铺。
娘曾说,只要努力,生活总会越来越好,她要带着我们把日子过好。
她做到了。
我们一家也搬到了县里。
到了县里,娘给我找了一间愿意招收女子的书院,让我继续念书。
这几年,我也懂事不少,我开始有些明白,读书的意义,更多在于丰盈自己的内心。
这几年圣人大兴科举,书院里的学子秀才也越来越多。
这时节家国安定,百姓和乐。
圣人重文,爱好风雅之乐。
听闻千里之外的上京城内一纸上好书墨可卖千金。
书院里的学子们时兴玩对对子,猜字谜等游戏。
我回到家里,看着娘酿的酒,心里有了一个主意。
3
阿兄忙活了一个月,终于做完了一百个浮雕花灯。
这是我们三个人想出来的主意。
那晚我和娘提议,娘虽然会酿很多新奇的酒,但现在大多来买酒的都是那些老顾客。我们可以想一些花样,让更多人来买我家的酒。
我告诉娘,如今县里大多读书人都爱吟诗作对,他们管这叫风雅意趣。
我可以给咱家的酒出诗对,能对上的人便可便宜两钱购买。
娘听了我的话,很是高兴,决定给酒铺取名花间酒家。
阿兄也笑呵呵道:“我家桂花就是聪明,我可以做浮雕花灯,将酒壶放置其中,外沿吊置一块花牌,便由桂花来写上诗对。这样挂在咱们酒铺,一定能吸引不少人。”
就这样,我们的酒铺在县里很快打出了名声。
阿娘还招了两个伙计来帮工。
花间酒家也成了县里书生们常相约之地。
嚼文玉酒间,雅乐于月前。
在村里的大伯一家听说了酒铺的事,赶来了县里。
娘把大伯一家带到了我们在县里购置的小宅院。
大伯看着整洁宽敞的院子,面色有些难看:“清兰,这怎么可能,你从前哪里会酿酒啊,一个女人家,整日在外抛头露面像什么回事,二弟虽然不在了,但我也不能看着你这样耽误桂花和金石啊。”
大伯娘朝大伯使了一个眼色,对着阿娘道:“孩儿大伯说话不中听,你别介意,但都是一家人,我们也是为你好。你看你送桂花在县里的书院念书,怕是花了不少钱吧。一个女孩家,读再多书有什么用?阿松可是咱们村里第一个秀才,日后可是我们王家的希望啊。我看弟妹,不如这样,你让阿松留在县里念书。至于桂花,再过两年就能嫁人了,到时候我会帮她相看个好人家,你也能省点心。
以后阿松中了状元,也能帮着金石啊。不然他做一辈子木匠,能有什么出息?”
大伯和大伯娘对着阿娘絮叨了半天站在一旁的堂兄面色却有些难堪。
阿娘最后同意了堂兄留在县里,供他念书。
但阿娘很生气地告诉大伯和大伯娘,她说她愿意帮堂兄是因为堂兄是个热爱读书的好孩子,不是为了他们。她说她的孩子,她只要他们快乐就好,旁人没有权利指摘半点。
大伯和大伯娘黑着脸离开后,堂兄难为情地看着阿娘和我们,道:“婶婶对不起,我爹娘他们性子就是那样,我替他们向你们道歉。”
“还有,谢谢婶婶助我念书。阿松定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
4
堂兄同我一起在县里的玉拂书院念书。
堂兄样貌生得好,人也聪明,在书院里很得夫子的喜爱。
年末堂试后,他拿着我的试卷,拉着我,去寻了夫子。
夫子正在收拾东西,堂兄揖礼后,便将我的试卷放到夫子面前的书案上:
“夫子,学生认为,自己当不了此次堂试第一。桂花妹妹所作南雁飞,水平在我之上。”
夫子看了眼面前的试卷,随后又抬眸看了看堂兄与我,默了片刻后,道:
“此次堂试,确是王桂花第一。”
夫子起了身,走到我面前,沉了声:
“你可听说过前朝扶嘉钰的故事。我必须承认,从业三十余年,你是我见过最聪慧的女子,于读书一道能有大成。但慧极必伤的道理,我也望你能懂。作为你们的夫子,我是希望你好的。我也,实在惜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