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就在这时,弘明帝一盆冷水上来,泼得他们透心凉。
“但问题是,朕手里只有几十份珍珠米,完全不够试种的。”
欢呼声戛然而止,众人面面相觑。
万一试种失败,那真是全军覆没,哭都没地哭。
所以,该从何处购入更多的珍珠米。
有官员大胆提议:“可向番商购买。”
弘明帝一摊手:“这是最后一批,前来我朝的番商手里丁点儿不剩了。”
位于文官首位的王首辅举目看向天子,几乎是顷刻间明了陛下的真正意图。
再看愁眉不展的同僚们,迟疑片刻后出列:“微臣以为可组建船队,二次出海。”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并非抗拒,而是震惊、期待。
这半年时间,他们从番邦使者和番商那里了解到诸多海外的风土风貌,对此向往不已。
渴望扬帆远航的同时,更对海外生出探索之心。
他们可没忘了,远靖伯此前率领船队出来,发现了一片辽阔的无人居住的领地。
资源,财富......还有种种未知的存在,无一不在引诱着他们。
国强则民强,他们迫切地想要靖朝更加强大,想要见到万朝来贺的盛世局面。
二次出海势在必行!
朝臣们不知暗部在调查宋氏和扶桑国的关系,只觉国库充盈,完全有那个财力支撑船队出海。
而弘明帝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下了这一决定。
附属小国是否蠢蠢欲动,是否觊觎靖朝国土,无碍于远靖舟出海。
反之,附属国越是不安分,靖朝越要强大。
只有足够强大,才能于抬手间覆灭任何威胁的存在。
弘明帝眼神坚定:“远靖舟二度出海一事,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众朝臣齐声道:“臣等无异议,陛下圣明!”
上百号人的声音叠在一处,足以刺破青天,震荡云外。
接下来一个多时辰,朝臣们精神抖擞,争相表现自己,不再为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成乌眼鸡。
原因无他——他们想要争取随船出海的机会。
要能担任远靖舟正使,便是再好不过了。
参照远靖伯苏源,待到归来日,自当功勋累累。
大半截早朝下来,众人各怀心思,而弘明帝也将他们的心机尽收眼底。
航海正使、副使可不是谁都有资格担任的,最重要的是临场应变能力。
海上危机重重,万一突遇危急,正、副使须得在第一时间稳住人心,带领船员脱险。
朝中能臣不少,完全符合弘明帝要求的却没几个。
苏源囊括在内,奈何他已在海上漂了四五年,饶是弘明帝也不好意思腆着脸再安排他出海。
那就只剩下四个人选。
弘明帝一时举棋不定,难以抉择。
思来想去,让临公公把苏源叫了来。
得知弘明帝传召自己的理由的苏源:“......”
您才是皇帝,持有最终决策权。
而我只一介小小臣子,何德何能为您老人家提供意见。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问题都砸到脸上了,总不能推脱了。
“微臣以为,正副使必须对海洋有一定了解,纸上谈兵不可取。”
苏源一眼扫过四个人名,都是他不怎么熟悉的:“微臣对这几位大人不甚了解,陛下可调查考验一二,取最优者。”
弘明帝捋着胡须,沉吟片刻道:“可以再加一条,会游水者优先。”
苏源:“......”
您可真是折腾人不偿命啊。
不过游水确实是一个加分项,假若意外落水,也能保住一条命。
前提是没有狂风巨浪,巨齿鲨鱼。
默默替四位大人点一排蜡,苏源垂手而立,静待弘明帝接下来的发言。
“承珩你这一说,叫朕茅塞顿开。”弘明帝朗声笑道,忽而话锋一转,“船舶司和工部可忙?”
话题跨度太大,苏源慢半拍地回答:“回陛下,尚可。”
说完觉得有些生硬,又补充一句:“已解决了大半。”
弘明帝瞄一眼苦哈哈批奏折的太子殿下,朝苏爱卿招手:“承珩你过来。”
苏源莫名有种不祥的预感。
下一秒,只见弘明帝掏出棋篓:“上次咱们只下了一半,就被糟心事坏了心情,今儿朕得了空闲,你我可得再对弈三局。”
“轰隆——”
恍惚间,苏源听到五雷轰顶的声音,一整个被炸得稀里哗啦。
只能说,这一切是他该得的。
在赵澹同情的目光下,苏源一撩袍角,淡定落座:“陛下,请。”
......
距离弘明帝让苏源帮他选定正、副使已过去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