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点心那孩子也不错,秋秋离开后,他交接完宁兴堂的库存,就花银子给自己赎身,然后径直去投奔、跟随秋秋。
也算忠义无双,知恩图报。
但……
比起让顾云秋回来接受世人冷眼,她倒希望那个甜甜的小孩能自由自在、永远那样开开心心的。
王妃暗暗叹了口气,只希望将来,小秋秋能回来看看他们。
不得不说,顾云秋那句“父母爹娘不能护我一辈子”打动说服了她,孩子若真被带回来了,指不定要生出多少事情来。
现下这般,也好。
“当年,我和那位可怜的姑娘中,要是有人生的是个闺女就好了——”王妃慨叹道。
“闺女?”
“这样,就可以让秋秋给人讨回来做媳妇,或者,让人上门当女婿,也算是两全其美了。”
宁王跟着想象了一会儿,然后摇摇头终于笑出来,“这样的话,当年就不会抱错了。”
这回,终于轮到王妃苦恼,“也是哦——”
两人对视一眼,终于舒展了眉眼,也算开解了心中郁结。
如此,宁王递折子回了大宗正院,说前线钱粮吃紧,不想因家中琐事举办庆典、设宴靡费,只在家中祠堂做个简单仪式、请宗正院记名便可。
最后,宁王给李从舟写在谱牒上的,是云舟二字。明济这僧号也得到保留,被记做世子的小字。
至于宁王想了数个彻夜,从魏征大人郊庙祭歌中择出来的“子清”二字,他也认认真真地写在了一份谱牒上。
在大宗正院士忙着宣礼、重新册封世子位时,悄无声息地将那谱牒塞到了祠堂的暗格内。
万法随缘,将来说不定有一天,小秋秋还是能得着这两个字呢?
定下姓名、获得封位,李从舟在叩首拜祭后,就自然将对宁王和王妃的称呼改成了“父亲”和“母亲”。
他在田庄上问过点心,从宁兴堂剩下的仆役中挑了两个手脚干净的到沧海堂伺候,除此之外,并没有多余的贴身小厮。
他自己不在意,但几个大管事却帮忙操持起来,找了裁缝量体裁衣,然后又弄得了秘方熬制芝麻,要给他蓄发。
府内的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府外的查探也在同步推进。
果然如李从舟所料——
五日后,宁王销假。
八月廿一常朝日,一到宣政殿列班,便有几个文家、舒家党羽阴阳怪气地提及此事,还旁敲侧击地提醒太子要小心。
太子静坐在青椅下,闻言只是客气地笑笑。
在众人不注意时,才眸色复杂地远远看了宁王一眼,他手指屈了屈,一下下敲在一份厚厚的青封奏章上。
朝臣上本都用黄封,唯有太子用暗金龙纹的青封。
殿外静鞭一响,紧接着就是宣政殿的首领太监唱喏,列班的朝臣各自躬身退到红柱后,匍匐拜倒、三宣万岁。
而凌予檀深吸一口气,闭了闭眼后,也终于从青椅上站起来,躬身跟着群臣唱喏,不过他说的恭迎父皇。
在皇帝陛下落座金殿后,太子从青椅内站起来,拿着那本奏折一步步走到殿中,然后扑通一声跪下:
“儿臣有罪,一时不察、纵容宫人平靖行阴鸷事,还请父皇责罚!”
文家一党面面相觑,纷纷看向文臣之首的舒大学士。
大学士亦是满脸莫名,太子行事,一般都会与他商议,这份奏折他却闻所未闻,甚至不知道太子在说什么。
窥见大学士脸上一闪而过的惊疑,太|子党徒们也明白了——这是太子一个人的主意,他们纷纷收敛神情,静观其变。
而皇帝看完那封奏折后脸色骤变,竟气得将满桌奏盒掀翻。
“人……在哪里?!”
“儿臣察觉事情有异后,已经将人扣押,相关人等也秘密下狱,涉事的赌坊、秦楼也请亲卫监管控制。”
“好好好,若非今日启奏,朕还不知——原来禁城之外、京城之内,就在诸位眼皮底下,竟有这般骇人听闻的腌臜事!”
龙颜震怒,群臣自然叩拜。
皇帝也不解释,只让身边宫人拿了那奏折给群臣传阅。
舒大学士一幕三行,才看到第三页就呛咳着后退几步,脸色惨白、像是要昏过去,几位年轻的言官御史看完后也是连连干呕。
宁王站在同知将军段岩身边,不动声色地陪着他看过一遍,太子善文、字句通顺,也对惨烈的事实稍加修饰。
但是那“人茸”二字,还是让段岩忍不住在金殿内爆出粗口,忍不住地咒骂那平靖太监不是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