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诸位同窗,我此来……咳咳,就是为着这件事。浙府似乎与幕后之人有些瓜葛,我的檄文才递出,第二日就被人绑走——”
林瑕顿了顿,告诉众人,此事万般凶险,希望大家考虑清楚、一切全凭自愿。
——若心中有顾忌,担心牵连父母亲人,那也不必因同窗之谊,或是一时冲动而答应下来。
然而万松书院不愧是江南首席学府,全院师生三百余人,竟全部都赞同联名,更由林瑕的恩师、获赠文阁太师的老院士亲自执笔写了请愿书。
……
径山上,乌影嚼着根马尾草,给李从舟说完林瑕动向:
“嗐,你还真别说,你们汉人的小书生还挺有骨气,明知浙府官员被买通还敢这样蛮干,他们就不怕请愿书送不出去么?”
李从舟面上却半点不见愁容,他淡淡道:“浙府官员拦下他们的请愿书才是不智,他若真这般干了,才是官运走到头。”
“怎么讲?”
“民怨如洪水,宜疏不宜堵,”李从舟顿了顿,表情变得有些古怪,“何况——”
“何况什么?”
“何况他们若真当林瑕是寒门士子,那就是天真了,”李从舟嗤笑一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道理放在哪朝都说得通。”
乌影听着,皱眉啧了一声,“得了得了,知道你们汉人文化重,你就别跟我这儿打哑谜了。”
李从舟看乌影一眼,其实他也是重活了一世、经历了一番和襄平侯的争斗,才知道林瑕的身世并不一般——
他的父亲林复君,虽在籍谱上记录的是“桐山隐逸者”,但往前二十年,到建兴年,林复君也算是江南一等一的才子。
林家是落魄世族,往前五代曾在晋国拜国相。
传到林复君这一代,他连上书院的钱都出不起,全靠万松书院当时的院长夫人心善,才给了他进书院读书的机会。
本来,林复君和其他学子一样,把读书、科考、报国当做此生唯一的出路。结果通过乡试到京城春闱,却发现每年科考的内幕很多。
再加上二十年前,正是朝廷争储、夺嫡最混乱的时候:先帝病重昏聩、朝臣朋党严重。
林复君在京逗留了半年,直接缺考返回杭城。
从此他再不入仕,直接隐居桐山中,煮酒和歌、终日躬耕。
这样算来,林复君的家世并不算显赫,经历也不过是个看不惯世态炎凉、官|场黑暗的傲气寒门书生,但——
林复君在京城留下诗词、撰文、绘画无数,这些东西几经辗转叫一位姑娘看着,姑娘连夜观览、惊为天人,不顾家人阻拦南下江南寻人。
几经辗转,这姑娘嫁给了林复君,跟他一起隐居桐山。
“所以……”乌影觉出点味儿来,“所以是林瑕他娘的出生门第高?”
李从舟点点头,林瑕为人低调,不是那种仗着家世欺人的。
但京城百姓却因此宣称他是真正的寒门士子,也是多少有点荒唐:
林瑕的母亲沈氏,乃是当朝正一品御史中丞沈老爷子的独生女,沈老中丞当年对女儿的溺爱,绝不输给今日宁王夫妻待顾云秋。
即便林复君一穷二白,但只要女儿喜欢,老爷子也是尽力支持,就连听说小夫妻俩要到桐山躬耕后,沈中丞想的也不是买个宅子、派点仆人。
老爷子一撩胡须,跟旁边劝他三思的学生们一笑,说了句——那感情好,听说桐山盛产山货,过年回家记得多带点。
大约是御史中丞和沈小姐都没看错人,林复君虽是隐逸,但他身上的书生意气从未消失,也在万松书院讲学,门下弟子无数。
“浙府当然可以拦下这份请愿书,但林瑕的爹娘、万松书院都不是好惹的,”李从舟摇摇头,“往后——还有得热闹呢。”
乌影想象了一下觉得有趣,闷笑两声后又想起来:
“那岛上那些青红册,我们还管吗?”
李从舟想了想,“先静观其变吧。”
……
几日后,果然,万松书院师生联名上书请愿的事情确实没有翻出什么风浪,但弹劾的奏折却直接越过了浙府府衙直接递到了朝堂上。
沈家在朝不参与朋党,立场算比较中正。
但也因此开罪了一些具有绝对偏向性的太|子|党,几个文臣不冷不热地反讽,直指出沈中丞和那万松书院以及林瑕的关系:
“沈中丞,您说这些都只是您的一面之词,您又没去过户部籍库。您怎么证明您这不是给外孙公报私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