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转回李秀之的话题,等到今上被自己老爹治了,也歇了易储之心——毕竟赵祉也是他儿子,有矛盾也没到那份上。但他也明白这个儿子刚烈,为了防止父子裂痕进一步扩大,他就下旨将李秀之重新提拔为都省副相,兼任太子少保。
赵祉还是恩怨非常分明的,知道李秀之蹉跎岁月失去首相的位置是因为力挺他,心里感念,他回京之时特别带着其好友杨万里和太子正牌老师陈亮迎接,有事请教必先称呼为“李先生”。
但是李秀之的刚劲儿似乎也就这么一回儿,等到再次回了中枢之后。他还是一副老好人的架势,这个性格自然是和做事激烈的赵祉不合,无法在进一步得到重用。不过,李秀之也不气馁,平常上朝办事,偶尔闲了就去钓个鱼,喝个茶,悠然自得。
绍兴十二年,都省副相李秀之以年老多病请求致仕。
今上和太子挽留一二,发现这位老同志并不是做戏,而是真起了隐退之心。父子二人还是有点赵玖的厚道,加上郡王待遇让其退休。
但是一点,李秀之特别请求,希望在杭州养老而不是回老家福建。
对于在职级别的大臣,当然也行。倒是远在中都的太上皇赵玖听说后,笑了一下,和张孝祥说:“秀之这一辈子,大事不糊涂,小事也不糊涂,合该善始善终。”
张孝祥虽然文化水平很好,但是自知政治能力还不足以评价一位宰相,只能讪讪而笑。
未及,他就向太上皇呈上一首杨万里为好友而做的小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赵玖看完,再无言语,只是怔了半晌。
本来决定不写了,但看到最近好几位亲打赏才特别加更。
第186章 番外之段智兴(感谢打赏加写)
段智兴怎么也想不到,竟然是自己陪着老上司翟彪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这倒不是说人家翟彪无人送终。恰恰相反,翟家乃是正经京西豪族,不仅本家在河洛混的极好,西平这一支更因为建炎年间的勤王功劳混成了郡望,翟彪自己排行就是第九,妻子是老将杨惟忠的亲孙女,儿孙满堂。等到他寿终正寝的时候,子孙晚辈能把东京的屋子给挤得插不进人去。
是的,翟老九在静塞郡王杨沂中去后,一直担任御前班直首领,因为后来太上皇退位,他改任武宁军节度使兼任御营都统制,陪伴退休的赵玖直到自己也是在下不来床了,才推荐张孝祥接任,然后于绍兴七年驾鹤西去,享年六十七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段智兴来送他呢,因为太上皇赵玖听说这位扈从自己超过五十年的老人进入弥留,非要自己去看一看,但是翟彪本人在病床上就剩下一口气了,还坚决要求儿子代为坚决推辞。
加上太上皇年过七十,虽然身子尚算硬朗,但这些年每送走一位旧臣,垂泪送别一位老臣,都要伤心,连带着就要病一场,别说谢娘子,就是燕京的今上也害怕了。而且那次皇太子和寿春长公主也在东京。女儿和孙子联手劝服。一向以“轻佻”称著的赵玖也不得不妥协。
他真的已经老了,作为大宋子民神话的救世之主,再也不能横刀立马抬手射雕了。
而一辈子扈从,翟老九也不忍心让自己这已经油尽灯枯的身体,刺激着太上皇。但是他这样的资历和身份,皇家是不能不管的,于是赤心骑队出身、曾经当过翟彪下属的光禄寺卿段智兴就被指派来,看看这位还有没有什么临终遗言。
谁想到已经时长昏迷的翟彪看到他后,竟然说了一句没头没尾的话,“你这小子,现在学会清淤泥了吗?”
翟家长子以为老爹糊涂了,想给这位世叔道歉,不料却被段智兴摆手拒绝。他微笑着对老上司说:“翟九哥,现在我不仅会清淤,还会挖沟、犁地和撒种。再陪着太上皇作农活儿,一定不会累着他的,您放心吧。”
翟彪闻言果然点头,满足地笑着说:“那就好,那就好啊,刘郡王几年前也走了,我也要走了,你确实得会了。后来的小子们更加不行啊,官家说话,他们都听不懂。”
说得好像跟你能听懂一样!
段智兴心里是这么吐槽,但看着苍老的翟彪,却是一阵难受,道:“是啊,辛弃疾洪老七张孝祥他们打仗还行,干农活比我还差。”
“伱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当时我就想,大理王孙怎么了,官家是国朝亲王出身,不也……”翟彪像是陷入了怀疑,一会儿“头儿”一会儿“刘郡王”,从汝阳城破耶律马五说到吾山之战,这些段智兴没经历过,却听赤心队的老人说过无数次,所以接话非常顺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