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他也没有真的揍。打坏了可就没法送到中都去了。脱里还十分疼爱这个义子,真打坏了不好交代,西蒙古虽遭叛乱,也是远远超过东蒙古的。
而脱里的执政能力如此差劲儿,还能够带领西蒙古远超诸位部落,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和赵宋高层的交情。凭这个,绑也得把你绑去,不然惹得赵宋官家和太上皇大怒,小小蒙古可承受不起。
当然也不用他绑,铁木真明白什么叫做形势比人强。他本是一个大格局的人,再说,就算不放眼东西蒙古的未来,他也要为寡母和弟弟们考虑。纠结一阵之后,也就听从了祖父的安排,打包去了燕京,然后被赵宋官家鼓励了一番,马不停蹄地送到中都。
到了大宋境内,它就不再是蒙古王孙铁木真,而是以王大海的名字行走。
过去很多年之后,王大海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赵官家的情形,谁能想象一个退位而权势滔天的太上皇居然亲自去鱼塘里捞鱼,完事儿后还嘱咐御前班直统制张孝祥给杏树和枣树除虫,一副窄袖打扮简直想是中原腹地富裕点的老农。
但是像归像,王大海还没那么傻,真以为他就是老农。尤其是太上皇达那双眼睛看向他时,明明漫不经心,却有一种审视的意味。让这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异族少年不自觉打了个寒颤。
他本以为祖父和义父身为蒙古王威视已经足够了。没有想到,今日才在一个干瘦老头身上见识了何为不怒自威。
说句犯点儿忌讳的话,就是燕京里的赵宋官家。也绝没有他老子的这份气势。就是这老头老是会不自觉地喊人“正甫”“平甫”,然后也从来不解释。
不过国情如此,尽管太上皇赵玖心中对于前世的记忆非常深刻。就算很多烟消云散,也忘不了成吉思汗这个人,但当真正见到的时候,发现这也不过是一个少年。种种提防和打压的心思就变得索然无味起来。
这世间固然有英雄造时势的佳话,但是首先得是时势造英雄。就凭大宋周边列国的形式,赵就不相信铁木真还能成就一番霸业。
不说别的,金国早已跌入历史的尘埃里。铁木真就算发展壮大,也没法通过野狐岭之战从金国抢夺铁器和武器,发展壮大自己。——因为那本来就是宋朝的东西,赵官家北伐成功之后,早就已经勒令清国交出来了。
但该防备的还是得防备。赵官家先是温言问了他的家庭问题。嘱咐他好好努力当差就会给他的母亲以诰命,弟弟以草原,保证他的家族得以生存。这对于太上皇来说,不过轻飘飘的一句话,但对于尚且年幼的王大海来说,可是弥足珍贵。让他有千般万般的不服,也只好咽回肚子里。
可就算这样。赵宋太上皇本着小心不亏本的原则,从没有想过把王大海,也就是铁木真放回草原去。而是一直把他留到御前班直里,等到他驾崩。就把他调到了皇太子赵祉手下,总之,好好学习先进文化,努力在大宋做官吧。
这话太上皇赵玖并没有下明旨,因为说实话,他也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对一个小国王孙如是重视,而又不一刀宰了,干脆就以口谕的形式告知子孙。
王大海初始也有些别的想法。但是,时间是消磨一切的良药,随着他自己在燕京落地生根,娶妻生子。曾经的雄心壮志,也在见识过大宋真正的实力之后,慢慢烟消云散。
其实做一个宋人倒是也不错。
(这次是真的完结了)
(本章完)
第185章 番外之李秀之
李秀之的老子叫李纲。
这是许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即使他本人建炎十一年科举一甲及第,入朝三十余年,官至参知政事,但是直到绍兴年间,一些南来北往的人还是会对后辈这样介绍他。
倒不是李秀之不好,而是因为李纲太特殊。建炎朝第一名臣,曾经于天下崩溃之时力主抗金稳定朝纲,被中兴之主亲口承认的一时之楷模,百年养士之精华当然还因为不知兵葬送过赵宋独苗,年老发挥余热时还差点在宋辽边界殉国,连累李秀之去当了人质可以说,李纲注定会在历史书上光芒万丈,作为他的儿子,李秀之即使足够优秀,也不免会被掩盖光华。
正如当今的绍兴天子,明明单拿出来说也是个优秀的君主,但是四方百姓臣工总会暗暗把他拿来和其老子——一手挽救天下,把大怂变成大宋的太上皇赵玖相比,然后暗暗得出一个不太好宣之于口的结论。
但李秀之却是幸运的,因为他在绍兴二年做出的事,让他摆脱了父荫,成为了一代士林称赞的名节之士。
这事说来也简单,当年都省首相胡寅去世,接班人选就是赵伯药和李秀之两位,而一个宗室一个名臣子弟,资历差不多还真不好说,但李秀之自己把自己判了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