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剑修开始快穿/快穿一时爽,一直快穿一直爽(445)

作者:一品红楼 阅读记录 TXT下载

陈涉就说动同行者吴广,带着大家杀了两名秦吏,举兵造反了!

可实际上,秦律再厉害也厉害不过天灾,这种状况属于情有可原,戍守渔阳也非紧急军情,会从轻处理。

何况,就算他们无缘无故迟到,被处罚的也只会是秦吏和屯长,小卒子不会有事。

但他们杀了秦吏,那可真是死罪了。

陈涉也许是不明秦律,也许是对秦朝心存不满,才会忽悠着大家跟他一起干。

七杀算算时间,秦末大起义正是从此时开始。

没想到,秦始皇活得好好的,事情依然发生了,历史的惯性真强!

只是,华夏历史中,陈涉等人从起兵到兵败身亡历时六个月。

在这个时空,却不到半个月就被镇压下去了,陈涉、吴广都被秦军斩杀于阵前。

之后也没有引起什么连锁反应,六国王室、贵族后裔老老实实呆在安置之地,并未响应陈涉反秦。

也是,秦始皇活着呢,几颗脑袋够砍?

至于项梁、项羽叔侄,可能还在会稽某个角落里。

若有机会,七杀还真想见见赫赫有名的楚霸王。

陈涉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传扬开去,引来的只有嘲笑。

但七杀知道,他没有说错。

为此专程去见秦始皇,道:“父皇,陈涉之言,您听说了么?”

她问得泛泛,秦始皇却立刻就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七杀:“正是。”

秦始皇叹道:“此人颇有见识,可惜未能入朝。”

七杀:“父皇,眼下是陈涉一个人发出此言,再过些时日,只怕会有更多人在心中琢磨。到那时,儿臣恐酿成大祸。”

她并非危言耸听。

先秦时期,个人上升的空间完全被世家名门垄断,普遍人很难出头。

以前的秦国还稍微好一点,可以凭军功搏个出身。

但平定天下后,除了匈奴和百越,也无大战可打。

百姓再想往上爬,已无路了。

然而,人的天性是想过好日子,没有谁愿意子子孙孙永为黔首。

长此以往,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矛盾。

当这矛盾积累到无法调和的时候,就会被强行洗牌。

华夏秦朝的崩塌,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而这个时空的秦朝,已初露端倪,此时全凭秦始皇和秦军镇着。

两者若有一个不妥,同样会被汹涌民意掀翻。

秦始皇默然不语,半晌才道:“婳儿有何计?”

这个问题,他早已意识到了,苦思许久,都没有好办法。

没想到,婳儿竟然也有所察觉。

而扶苏,大概从来没有想过罢。

732 大秦女皇(33)

若是刚从坤元界出来的七杀,听到秦始皇向她求计,估计只能大眼瞪小眼,拿不出什么有效的策略。

但现在不同了,见多识广、阅历丰富,还当过皇帝。

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道:“父皇,儿臣想着,各地主官若能每年考察、选取民间俊才,举荐到朝廷,再由朝廷经过考核任官,便给黔首一个念想,也不致遗贤于乡野。”

这是刘邦首创、刘彻确立的察举制,介于世卿世禄制和科举制之间,在华夏盛行了三百多年,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001:“呵,宿主大人又抄汉朝的创意!”

七杀:“错,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秦朝若不亡,察举制肯定会出现。”

001自顾自道:“既然都是抄,为啥不抄隋唐的科举制?难道科举制不比察举制先进?”

七杀:“走快了,容易摔跤。”

001:“什么意思嘛?”

七杀嫌它烦,懒得解释,识海里化幻出巨手,提着它丢进小黑屋。

实行科举制有一个前提条件,民间识字率相对较高。

此时的秦朝,能写自己名字就算文化人了。

怎么科考?

强行实施,考中的也只会是高门大户的子弟,根本起不到为普通百姓打开一条上升通道的目的。

虽然赵胜发明纸张,降低了读书识字的成本,但知识依然被少数既得利益者垄断。

而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还干过一件事,焚书。

焚的什么书呢?

史书非秦纪皆烧之,除了朝廷任命的博士官,私人不允许收藏《诗经》、《尚书》、《论语》等。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倒是可以保存。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秦始皇焚书,的确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损失,但站在他的角度,焚书有利于统治。

不管怎样,这书一焚,就更打击了民间求学的积极性。

想要达到可以开科举的程度,还要发展很多年,秦始皇大概等不到了。

但没关系,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就让察举制开这个头吧。

秦始皇细思七女儿所言,道:“让各地主官举荐,万一他们徇私呢?”

话才出口,自己倒笑了。

徇私怕什么?秦法等着他们。

七杀:“至于朝廷如何考核,就需要父皇费心了。”

秦始皇目露慈爱,“明日,为父廷议此事,婳儿若有新的想法,大可在朝堂上说。”

婳儿的优点数不胜数,其中一项是不贪权。

虽然上朝,却很少发言,也未曾仗着他的宠爱玩弄权术或为自己谋私利,更没有联结党羽。

她有那个能力,可她从来不逾矩。

权力会让人沉醉,对此秦始皇深有体会。

婳儿却一直保持着淡然,这很难得。

七杀:“诺!”

看着她离开的背影,秦始皇也看不下去奏疏了,踱步到窗前,看天上的流云。

同时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将大秦交给婳儿,可不可行?

诸子女中,最肖父的就是婳儿!

甚至比他还有眼光,胸怀也可容纳大秦江山!

才智更是万万人中也难得一见。

只因为她是女子,便让大秦错过这样的君主么?

若真如此,是大秦的损失。

秦国出过很多女中豪杰。

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执掌秦国朝政三十多年。

秦国在那个时期能够“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有秦昭襄王的功劳,也有宣太后的功劳。

还有华阳夫人,若不是她,秦始皇父子很难登上国君之位。

历代秦君的母亲或后妃,也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朝政。

例如秦始皇的母亲赵姬。

所以,秦始皇虽没爱上哪位姑娘,却从不小看女子,更不会小看他那聪慧无比的女儿。

是啊,世上没有女主。

但,他是开天辟地第一位皇帝,他的女儿,为何不能是第一位女皇?

想到此,秦始皇心潮澎湃。

733 大秦女皇(34)

巡视完一圈工地,蒙恬心事重重地回到居处,从暗格中取出蒙毅写来的信,又看了一遍。

他们兄弟几乎每个月都通信,还有一套自创的密语。

这可不是为了防着陛下,只是有些事情,不适合让别人知道。

看完,蒙恬沉默着取出火石火盆,把这封信烧了。

信上的每个字他都记得。

但他不知道,蒙毅怎么会有这种匪夷所思的想法。

蒙毅说,明德公主极好,担得起大秦,他要支持她成为储君。

蒙恬相信,明德公主肯定是极好极好的,听听她做的那些事情就知道。

于私,若不是她唤醒陛下,以他们兄弟和赵高的恩怨,蒙氏不会有好结果。

于公,后来她又提出分散迁离六国后裔、设置御督使之职、察举民间贤才等等,每一项都证明,明德公主有大才,远胜于长公子扶苏。

而且蒙恬也信任自家兄弟的眼光,他说明德公主担得起大秦,那她就肯定担得起。

但是,明德公主是公主不是公子啊!

尧舜禹,夏商周,及至诸多国度,未有一位女主!

宣太后当年虽有实权,也是因为大王之母的身份,并非女主临朝。

大秦,能开这个先例么?

想到这里,蒙恬心中剧震。

此前得知明德公主上朝,他以为陛下是在给长公子找帮手。

可听蒙毅这语气,长公子似被陛下放弃了。

始皇陛下旷古绝今,为常人所不能,也许真会摒弃“女主内、男主外”的陈见 ,扶持出一位女皇!

若真如此,蒙氏又该如何自处?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