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三个大字的时候,许多人都忍不住松了口气,这才发现,原来他们刚刚连呼吸都不敢,都在屏气等待着那个难以概括的时代快一点过去。
南北朝后,齐、梁又现,紧接后梁、陈,北周。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晋之后的时期的话,那一定是:这不是能一句话概括的时代。
从公元291年八王之乱伊始,到557年北周建立,在天幕上不过短短数息时间,而究其跨度,甚至只有汉朝的二分之一有余,但其中所含着的内容,却堪比从上古至东汉了。
太乱、太多、太杂了。
这个时代之混乱,仅凭这几个呼吸间闪过的画面和文字,就足以窥得其真。
无数人仰望着天幕,都忍不住为这一堪称浩劫的时期而感到悲戚。
朝代的更迭,伴随的永远都是血和泪,而即便是像戏称“无痛亡国”的西汉,也是同样有过冲突,有过流血的。
隐藏在这些看似冰冷的文字之下的,是无数无数,用尸骨摞起来的斗争。
百姓何其悲苦。
当政者无能、当政者无道、当政者无为,都会带来王朝的动荡,而最终承受这份“天罚”的,永远都是百姓。
百姓又何其无辜?
杨坚是带着皇后一起看天幕的,看到这里时,就算已经身处算是相对和平的时代,他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司马氏无能,竟害得天下大乱,境遇如此。”
这甚至已经和种族无关了,面对社稷涂炭生灵,只要是还把自己当做这天下主人的、一个基础合格线以上的君主,就没有人会不为此感到痛心。
独孤伽罗搡了搡他,劝慰道:“不要多想了,那罗延。你看,我们如今不是在休养生息吗?这中原的气数,已经被慢慢养回来了。”
正如她所安慰的那样,直到【隋】的出现,观看天幕的人才有了真实地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但——
仅限于隋之前的朝代。
隋后的人,则是纷纷苦笑起来。
隋虽然是好,虽然是一统了,但,那也仅仅是相对而言,也仅仅限于杨坚时期。
要知道,史上赫赫有名的二世亡国者,另一位,可就在这大隋呢。
不过天幕不知道是出自什么想法,在隋的大字消失之后,就只给了这“隋”一个画面:
【公元617年,李渊起兵,进入关中。】
在这之后的,比【东汉】接任【新】朝来得还要快的,正是另一个盛世。
【唐】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唐。】
嘈杂乱促的乱世之音终于告一段落,琵琶声声,街市攘攘,人群喜悦。
行走在大街上的,是身着鲜亮衣饰的百姓;作为背景衬于人后的,是灯火阑珊夜色如昼的建筑;而从天边渐渐响起的,是不歇的琴筝与颂曲。
天音袅袅,人民喜乐。
即便天幕上正在显示的是代表着战争的毛笔大字——【玄武门之变】,可其后的乐曲,依然让所有在看着天幕的观众都隐隐觉得:这并不是一个乱世、这并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战争”。
他们甚至觉得,这场“战争”,不会给这个叫做【唐】的时代带来任何的动荡、和流离。
因为,在那往往都意味着不幸的“战争”字样下,正清清楚楚地写着: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继位。
【贞观之治】大字显世。
城中灯火通明,耄耋翁垂髫儿皆于其间自如行走,女郎轻笑、儿郎对酒,乐声不止、人声不散。
没有人需要担心会随时丢掉性命、没有人惶恐在家中突然被掳掠,亦没有人需要因为在夜里出门而惶惶不安。所有的人都坦荡而骄傲地,生活在、这被称颂为“盛世”的时代。
八方来贺、万邦来朝。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画卷,终于展现在了众人面前。
第26章 第二十六课 新华夏(二合一视频完)……
——秦王李世民, 即后世所称“唐太宗”。
贞观君臣齐聚他们观看天幕的老位置,怔然看着天幕。
贞观之治这样的大字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 它所展现出的画面, 是那样的繁荣、安和。
和大唐初始的一切都不一样。
他们用耻辱换来了休养生息的时间, 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
可天幕上的, 那像是梦里才能出现的景象。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盛世。
李世民望着那朦胧的灯火,依稀还闻当年李渊的声音。
——二郎,我封你为天策上将。
——秦王, 莫要贪心不足。
《李渊》里写男主对原李渊的吐槽是:有事好二郎, 无事小/秦/王。李世民初看时还不觉有什么,现在突然回想起来,才觉得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