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都不是你想要的。”老师拧开水杯的盖子,浅啜一口几l乎半杯都是茶叶的浓茶水,接上了李晓诗的话。
李晓诗只得道:“……嗯。”
“我知道都是为我好,而且这些也确实都很适合我,但是我设想了一下,如果我以后都做这些的话,虽然我会很轻松,很得心应手,但那样的日子好像不是我期待的,它挑不起我对未来产生丝毫的期待。”
就拿李珉举例的小学老师来说吧——如果是选择这样一条路,那无论是中文还是历史哪个偏向,她确实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这一点是没错的,李晓诗对自己的学习还是很有自信心的。
但问题也就在这里了。
她曾经试着在这样的前提下远望未来,结果发现那样的日子似乎一眼就能看到头。
课本就那么多的内容,哪怕再改版再更迭,也就那么多,一年复一年,教的都是这么些内容,从头到尾,然后新的一年换了一批学生,再回到一开始重新来一遍。
是,工作之余她确实可以拥有很多的业余生活,但是那不是她想要的。
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李晓诗现在还年轻,说不太清楚,但肯定不是这样一眼能望到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的生活。
教师这个方向,这条道路、这份职业,都太伟大了。
伟大到让李晓诗在心中生出动摇时都忍不住有种自惭形秽的感觉——在这样一份有着深远意义的“未来”面前,她却想放弃,只因为她觉得这不是一份能够满足自己内心需求的未来。
李晓诗原本只是不想选择这样的方向,但越想,就越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份规划得十分清晰的“未来”。
她甚至到觉得,说到底,她都是个自私的人,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完全做不到走上教师这条道路上的人那样无私伟大。
而且除了这些,她也不想让殷切给她出主意的家里人觉得失望。
所以李晓诗真的很迷茫。
听完她的描述,老师没什么意外之色,只是脸上的无奈更深了。
他把水杯放回桌子上,玻璃的杯底在跟桌子接触时发出清脆的声响,如果不是顾念着李晓诗已经快成年了、真的是自己家的小孩的话,他估计早就忍不住上去敲敲对方脑袋了。
“小小年纪,愁的倒不少。”
少年不识愁滋味,虽然高三的学生已经差不多都是十七十八岁的了,可十七十八岁的思绪和成年以后有了阅历的还是不一样的。
但即便如此,像是李晓诗这样,一脸严肃认真讨论“未来几l十年”的学生,也真的不少见。毕竟这个年纪的学生们年纪到了,主观上就认为自己已经彻底成人,什么事情都要自主去考虑了,这是负责任的孩子们自己主动要担起的责任——越有责任感,想的在意的就会越多。
但说实话,在他们这个年纪的人看来,别说十七八了,就算是二十七八三十七八的,那也都是孩子。
都说回望当年,才会发现当初以为的天大的事,其实也就小事一桩而已——所以,现在看到李晓诗这么一副天快塌了的样子,老师是无奈又好笑。
“你把事情想的太严重了。”他摇头,面容慈爱,谆谆劝导,“晓诗,上大学,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的确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你们的人生中,大学它也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阶段而已——说句实在的,它只有四年,在你长久的一生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啊……你上了什么大学,学了什么,不代表你以后的人生道路就已经固定了。而且我们现代的社会多么繁华多样啊,如果你发现走的路是自己不喜欢的,那随时都可以更换啊,打个转向灯就行了嘛。”
老师说的这么一句诙谐幽默的比喻成功让李晓诗紧绷的神经松了下来,随后,他继续道:“什么上了大学以后几l十年就定型了……不用给自己这么大心理压力。换咱们班那几l个捣蛋鬼我可能要劝他们先保证自己有学上,保证自己有工作做,有饭吃,再去考虑个人喜好,但是你的话老师就不会那么说了——李晓诗,你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都是既定的先决条件,这样的话选什么都没有太大区别。”
“别那么大包袱,把事情想单纯点。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老师和家长都给过你意见了,那接下来就是你自己的选择。老师知道你是个稳重的孩子,所以在综合考虑过学校的整体情况、以后专业的就业问题以后,如果你想选择的专业你觉得能接受,是在接受范围内的,那就选。”
他看着李晓诗:“你们们还小,人生还长着呢,凡事其实都没那么复杂。你看,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