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的时间,一个亡国之君、称臣拜服的亡国之君,竟然能够亲手向敌人复仇,一举反败为胜、兴复旧国。
勾践、越王勾践,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这是真的能够做到的事情吗?
后世之人却皆心态各异。
刘彻冷哼,毫不留情地点评:“愚蠢。”
勾践有没有才都是虚的,吴那么强大,灭越后更是国力雄厚。那还留着勾践做什么,直接拉去杀了不就行了,一了百了啊。
非要留着勾践,这不就是在给自己养心头患吗?
就好比匈奴——
算了,不提也罢,提起这些就生气。
吴。
勾践匆忙收拾东西,回头深深看了一眼他挂起来的苦胆,匆匆离去。
天幕能够记得他、能够把他成功了的消息告诉他,他是很感激的。
但是……
夫差一定会来杀了他的!
越的残民也不再注意头顶的天幕,纷纷帮忙帮助勾践逃离,哪怕叠上自己的性命。
天幕可是说了,他们的王成功了。
那么只要王还活着,他们无论生死,都是值得的。
越迟早会大败吴。
他们迟早能够回去。
即便是死,他们也坚信,天幕之上的事情绝对能够成真。
天幕说了: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三千越甲可吞吴啊!!
春秋终于滚滚而过。
【战国】两个大字跃然幕中,乐声已然达到了又一个**,然后顿然休止。
厚重的大门如同历史,被缓缓拉开。
流水高山,琴音缈缈。
层层书卷、斑斑墨痕之间,白须老者手握竹简,溘然长逝。
【公元前479年】
【孔子逝世】
孔子的学生们都愣在了当场,直到画面再转,【《左传》本春秋编年记事停止】出现,他们才懵懂回神,泪流满面。
“先生!”
“老师!”
孔子微笑着,缓缓摇了摇头。
逝者如斯夫,流水长年,人世变化。
生死之事,全待天定,没什么好伤心的。
琴声携筝,拨点婉转,悠然如轻。竹制的书简缓缓铺开。
【李悝变法】
【公元前445年,李悝变法,著《法经》。】
魏国。
身为孔子弟子的弟子,李悝正在为天幕提到的孔子逝去而感慨,却不想下一刻就轮到了自己。
他惊讶地看向手边正在整理的各国刑典汇总。
难道他的计划真的成功了吗?
这还未编撰成功的《法经》、以成文的律法来保护变法的成果,竟真的成功了。
正待他欲再度提笔,却听天幕上的乐声越来越和缓,比之孔子逝世相差无几,而后又猛然一震,瞬时再度激烈起来,甚至伴有马蹄踏踏。
【公元前390年】
【墨子逝世】
【战国七雄】
四个大字随着奔腾不休的马蹄黄沙浮现,下方,一行长长的小字,解释着战国七雄的含义。
【秦、齐、燕、楚、韩、赵、魏,七雄争霸。】
不止嬴政,所有观看天幕的秦国先辈们都在这一瞬坐直了身体,还有的扶上了腰间的剑。
秦。
秦在最前。
几世秦王却都忍不住在想:难怪之前的朝代歌里没有听到其他几个国,原来都在“战国”里含着呢。
但春秋战国,战国之后又有秦。
一统秦两汉。
一统。
是哪位秦王终于实现了这一宏愿,不枉秦数代之奋斗?
而现在看到【战国七雄】中排在最当先的【秦】,他们已然肯定了猜测。
眼看离结果越来越近,所有秦王都忍不住呼吸急促,双眼死死盯着天幕。
是我秦国哪代的好儿孙!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画面之上,法鼎重现,竹简铺开,一人束发黑衣,站立于法鼎旁,遥望着竹简上的“法经”二字。
魏国。
正欲再度与人说法展现自己才华的商鞅凝视天幕和天幕上的人半晌,蓦地转身往回走,收拾起了行囊。
那个人不是他。
但他有种感觉,那个“人”就是他。
【百家争鸣】
【约公元前350年,战国时期学术界空前繁荣。】
百家争鸣意味着什么,战国及之前的人们可能不是特别能够体会得到,但后世朝代的学术人却无不心生向往。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秒钟,却有不少人被感动到落泪。
思想、学术,虽然道途坎坷,却从来没有被遗忘。
【公元前350年】
【秦迁都咸阳】
【公元前349年】
【秦推行二十等爵位】
二者连出,秦王秦臣皆与有荣焉。
秦的一条法令,都能够被后世铭记,被纳入这具有代表性的“史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