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454)

“也就是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的明成祖。”

“朱棣登基后,对那些曾经敌对阵营的人进行了一波清算,据我在网上看到的说法,说他当时诛了好些人的族,更有大儒方孝孺被诛了十族。”

“当时靖难之役死了无数的人,加上朱棣的清洗,导致朝堂一下子空了不少——反正后来朱棣迁都北京,一方面可能是和他打出的口号有一点关系: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另一方面也跟他的家底和班底都在那边是离不了干系的。但不管怎么说,他的手腕强硬暴力,和当初的朱元璋是完全的一脉相承,迁都就是很顺利地完成了。所以后来也有人说,朱棣是和朱元璋最像的儿子。”

朱樉朱棡望着朱棣的眼神已经再一次变质了。

妈呀,之前知道四弟做了皇帝,还以为是发生了其他情况老朱给传的,想不到这四弟的皇帝之位竟然是从侄子那里抢的。

老四好敢!

不,等等,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兄弟俩默契地转向上方坐着的老朱,心中打鼓。

让老朱听到老四抢自己侄子的位置,那老四是不是要挨揍了啊?

出乎意料的,朱元璋还真没去揍朱棣。

他的帽子已经被朱标给整理好了,但那素来挺着的背却好似些微地弯了几分,鬓边发丝灰灰白白相间,更是为他平添了几分可悲的老态。

兄弟没有相残,同宗血脉却终究是对立了,为了权利和皇位,大打出手。

“永乐……永乐啊。”朱元璋念了一遍这个年号,深深望了一眼坐在原位的朱棣,情绪难辨,最后只摇了摇头,又看向朱标,只觉得心口刀剜一样,“你以后给我按时去锻炼,不准偷懒,好好养生。”

朱标微微低着头,应是。

弹幕上,有人问。

“这明明是皇室内部的矛盾,却发展成为战争,让这么多人白白陪葬。”

“朱元璋,这不是你的错吗?”!

第149章 第一百四十九课

——朱元璋,这不是你的错吗?

朱元璋看没看见这条弹幕,李晓诗不知道。

但历史上的这些谁是谁非,真要说起来,其实也没那么简单。

朱元璋当然有错,还是大错特错。可,不管不顾一心削藩的朱允炆没有错吗?“受害者”“无奈反叛”的朱棣没有错吗?

——谁又能说他们都是“无辜”的?

毕竟,哪怕是唐前中朝时期那些频发的“政变”,那些频繁因为权利而爆发的争斗中,范围也仅仅限于统治阶层而已。

相较于那时候,明朝的这次皇权更迭、这个靖难之役,真的是卷进去太多的人了。

那些站队的文官武将可能是各有各的立场,但百姓和士兵们却不是生来就要做政斗的牺牲品的,他们才是其中最最最无辜的那一部分人。

一定要找人来为自己犯下的错赎罪的话,那只能说是统治阶层全部有错。

毕竟古代封建王朝全部系于帝王一体,“忠君”却不爱民爱国的人也是这种错误的催化剂。

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中,争是争不出个结果来的。

——至于统治者会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比建长城还难,真得全看机缘了。

李晓诗虽然年纪不算大,却也深谙这个道理。

所以她虽然看到了这弹幕,也并没有从后世人的角度发表任何立场、不制止大家发牢骚和指责,只是随着他们去互相交流,给足了“各抒己见”的空间。

“为了集权,明朝的皇帝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上面的那些举措了,成果也都是很显著的,不过后边其实还有一点是可以补充的——朱元璋独揽大权之后呢,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公务要处理,他就算每天连水斗不喝也很难忙过来,所以后来他设置了个四辅官,用来帮助皇帝分担政务,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后来一直到了朱棣、也就是明成祖期间,他下令建立了内阁,用来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内阁的效用其实和当初的丞相差不多,但区别在于内阁有好些人,明朝之后也用了很久的内阁制。”

该补充的补充完,她咳了咳,喝了口水润嗓,然后伸手压压课本中痕,进入了下一个版块。

“在政治上为了集权而做出的举措部分差不多讲完了,我们就来看看其他的内容吧。”

“大家都知道,从隋唐时期起,科举制就是为朝廷选官提拔人才的途径之一,而到了两宋,科举制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朝廷选官的主要途径。毕竟朝廷上由什么样的官组成,科举考试考什么,也能决定朝堂和社会的风向嘛,所以皇帝们为了巩固皇权和权利,朝代更迭后,基本也都会对科举制再做些什么。明清也不例外,在这个时期,科举制有了全新的变化。”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