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李晓诗直播时同出一辙,对不想看的弹幕就全当做看不见,他继续道:“唐词宋词元曲,这元曲么,就是元朝时候空前发达的戏剧,其中涵盖了散曲杂剧南戏等,是一种融合了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等形式的综合性艺术。元曲同样也有代表性的作家,其中有创作出《窦娥冤》的关汉卿、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人,其中关马郑白四人在明朝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原本还要介绍一下窦娥冤和关汉卿生平的,但由于刚刚的小摩擦耽误了点时间,李世民干脆利索地跳过了这部分,直接道:“了解了这些,那接下来就来将场外记者的内容播放,看看他又带来了什么吧。”
一直专注听讲解的李晓诗立刻把下一位“记者”的视频投放到大屏幕。
然后,她就看到直播间里,许多看热闹的弹幕轰然卷上,很快就把之前那些顽固地维持着“男女区别论”体面的弹幕给盖了过去。
【这个人看着好眼熟啊!】
【……他这是在做饭吗?】
【为什么要给我们展示他在做饭,是有什么讲究呢】
【我应该见过他】
【东坡先生!!】
【我想起来了,他是刚刚提到的那个苏轼,之前上过天幕的】
……
直播间里除李晓诗以外的三个皇帝主播也是一愣。
他们没有提前看过这些“记者们”给的视频,所以完全没想到还有这茬。
屏幕上,穿着布衫的中年男人正束着袖子。一身“接地气”的打扮,手里还拿着做饭用的木勺。
这人乍一看就十分面善,要是再仔细一看——那可不就是面善么?之前见过的呀。
这人正是之前去过“大唐一日游”的苏轼。
明明是在“宋词和元曲”版块内的“场外记者”,但不知道苏轼是怎么安排的,竟然就这么在镜头前做起了菜,不仅丝毫没有介绍创作心得、或者借机对时局发表什么看法之类,就这么完完整整地做了一整道菜出来。
李晓诗是看过视频的,她之所以继续选择这么个“文不对题”的作业没给毙掉,纯粹是因为在她看来,这可是地地道道的苏东坡亲自做的菜!是很有观赏价值的。
而且也不是完全不对题啊——从苏东坡用的食材等东西不难得出宋朝这个时候吃的喝的都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准中,没见秦皇汉武两位大佬看着苏轼端出来的那碗颗颗饱满白生生的大米看得都有点呆了吗。
这也是一种“宋元的生活”啊!
更早一些年份的时期。
苏辙看着他那看“自己”做饭看懵了的哥哥,忍俊不禁。
想不到吧,自己之后会变成这样一个……嗯,大叔?
不过他倒是觉得不奇怪。
虽然李晓诗没介绍过他哥的生平,但性子在这里放着,似乎也不是太难猜。而且他本身就是个饕客,会醉心这些也不难理解。
但对于刚考取功名科举顺利的本人来说,可能有点茫然吧——就是不知道是因为自己成了这样一个出门袖子上沾着油点子都不在意的人而迷茫、还是因为他竟然在讲史这么严肃的场合敷衍地放了一道菜上来而震撼。
不作词,也不想诵词,那倒是写张字也行啊!怎么能只哼着小曲优哉游哉做了道菜呢?心情好的时候甚至还讲解怎么做更好吃这个步骤那个步骤是要达成什么效果……你是专业大厨吗!
如此不拘小节,如此……如此,嗯……
等到苏轼的视频播放完毕,李世民咳嗽了一声,把两位还沉浸在那单论卖相就看起来很美味的菜肴、以及“竟有如此优质的粮食”“这种吃法好新奇”中的同事唤回神。
然后,他慢悠悠道:“那宋元生活的最后一部分呢,就是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了。”
“《资治通鉴》是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华夏历史至北宋时少见的编年体史书。”这也都是李世民知识面以外的内容,但好在这课文内容李晓诗早就发给他们去看了,他继续道,“在《资治通鉴》之前,史书多是类似《史记》题材的史书,纪传体为主,像我身边这两位,就分别有《始皇本纪》和《孝武本纪》,是以一位人物为中心,围绕他去记录历史的。编年体则不同,是依照年份来记录历史中的大事——这与李晓诗的‘课本’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晓诗平素的直播,都是依照年份来叙述历史的。”
“《资治通鉴》共三百多万字,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囊括了华夏十六个朝代。‘资治通鉴’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我认为他这个书名起的非常对。读史的意义,就在于要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镜子来认清当下该怎么做,从而达到以史为镜、减少治国中出现的错误等。”